2020年10月23日,这是一个让张新立夫妇满心期待的日子。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翟金敏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提前一天请假来到张新立所在的项目,早早地起床打开视频直播,两人一起等待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隆重开幕,聆听着习总书记讲话,张新立夫妇双眼饱含泪水,因为此时,他们的父亲正是总书记所说的“最可爱的人”,也是受表彰老兵中的一员。
中午12时,张新立夫妇满心欢喜的拿起手机给父亲发起视频,看着镜头中父亲慈祥的面孔,以及胸前金色的徽章和红色的丝带,他们激动万分,联想万千。或许,也正是这红色的丝带连接了他们两个有同样红色基因的家庭和彼此的爱情。
张新立和翟金英都是在军人家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翟金英的父亲在这次表彰中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张新立的父亲也同样是老兵,50年代入伍,当过通讯班班长,获得过“五好战士”等荣誉。1964年退役后,在交通部公路一局二公司担任了36年的材料员,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五好职工”“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认识张景留的“老马路局”都对他有着深刻印象:工作严谨,甚至有些“较真儿”。至今,一些老同事们聊天还能“翻旧账儿”。“就那几个卡扣你都不变通,非要我签完最后一个字。”正如老同事所言,张景留在工作中就是这么讲原则,尤其是在自己分管的材料上,大到几吨钢筋,小到几圈铁丝,他们记得明明白白。很多时候,项目领导问起库存,他不看清单能都一一道来。正是相似的出身背景和父辈们的影响,让张新立夫妇传承了同样的严谨、务实、求真的家风,也正是这种同样的红色基因让他们在彼此的业务领域里各自发光。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新立继承了父亲的“铁面”,从小就养成了刚毅、正直的性格。翟金英则是一个处处仔细、严谨的人,试验室的内业资料在手里过个四五遍都是常事儿。张新立和翟金英最开始共事时,两人还曾因为某个试验混凝土的硬度争了个脸红脖子粗。慢慢的,你理解我的固执,我了然你的坚持,两颗红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
2009年8月,他们一起来到兰渝铁路,张新立但任试验室主任,翟金英是他的副手。作为公司参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打造品质工程是重中之重,试验工作自然是敲门锤和紧件扣,从来到项目第一天起,这对“夫妻档”就被赋予了特殊使命。
“只要现场浇筑混凝土,不是张新立在场就是翟金英在场,不管白天黑夜。”曾经担任兰渝铁路副经理的李海港这样说,无论是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料进场,还是混凝土现场浇筑、锚杆拉拔试验再到桥墩、压实质量是否合格等一系列环节都能看到他俩忙前跑后的身影。尤其是翟金英,打试块、搬试块样样不在话下,很多时候还要冒着雨雪风寒在现场看浇筑,甚至整晚通宵。“当时我们都跟张新立打趣,说他不知道怜香惜玉,不心疼媳妇。”
但也正是这对“夫妻档”异于常人的谨小慎微和吃苦耐劳,才让公司兰渝铁路项目走得更稳,张新立也因为媳妇的支持和成全走得更远。兰渝铁路结束后,张新立调至江西担任项目副经理,翟金敏回机关成为了试验、测量主管,夫妻两人双双取得了事业丰收。
对于爱人常年在外,翟金英神色平常地回应:“‘马路人’的老传统了!儿子上学、生病,我挺挺就过来了。他在老区修路是大事,都是国家的孩子,谁都不愿意一辈子呆在大山里。”
张新立所在的昌宁D1标位于宁都县,这里是知名的红色圣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被誉为苏区摇篮。那时候的老区居民生活拮据,尤其是出行不便限制了他们劳动致富。
张新立所建的昌宁高速,是第一条真正意义上连接宁都的高速,他们也是第一批来到这里搞建设的中交人。张新立作为生产副经理,深刻认识到了路对当地村民的重要意义,在项目临建上,他大胆提倡项目“永临结合”,有意接通一些没法进车的田地,翻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村道……项目结束后这些便道都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交给了当地村镇养护。如今,这些道路都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幸福路。
现在,张新立的角色已发生了改变,在甘肃一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但不变的是他同样在红军长征重镇——平凉修路架桥,同样有着为民情怀;不变的是他还保留着上代人的红色基因,夫妻恩爱,有着刚毅的军人家风,在两个家庭共同的理想道路上为无数家庭修建着便利;不变的是他依旧在中交蓝色的旗帜下,向着党旗,坚持党旗所指就是职责所向,不断努力着,前进着。
正如张景留胸前的那根红丝带,它连接了一个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功绩,连接了两个平凡的家庭和两个人平凡的爱情,也连接了两代平凡的建设者和不平凡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