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幸福的译者,就是翻译的人。他得以和弘美的灵魂朝夕相对,按其脉搏听其心跳,这是一种特权,而我今天要译的人,他就是我的师傅龙琅二标的安全总监-老潘。
2008年,他被当做小鲜肉送到华东公司,曾经的他高大帅气,人送外号:“潘大帅”,然而经过12载一线安全管理的历练,让他这个小鲜肉愣晒成了“老腊肉”,他就是潘宝利,一个传承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我曾问“老腊肉”:“安全这么累!这么难!你还干?”到底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情怀能坚持下去,在几年的相处中我找寻着答案。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他的三个时刻。
第一个时刻:爱的初心
2004年,正值高中的他,以学生会主席身份主持了学校的安全演练。清水高中安全演练现在开始,听着嘹亮的口号,看着安全员演练的标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振奋着他少年的心。回首望去,当时安全演练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正是那时的那一份骄傲和自豪,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种子,高考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安全专业,我想正是这份初心给了他坚守这么多年的勇气。
第二个时刻:每一次都当成当第一次
两年前,刚从另一座跨海大桥——飞云江跨海大桥“战场”下来的他,北上舟山再次出海,出任舟岱大桥3标项目安全总监,直面复杂的施工工艺、恶劣的深海环境、繁忙的通航水域交织在一起的困难和挑战,为大桥建设保驾护航。
历练十二载,他已经是公司安全生产战线上的中坚力量,曾获全国交通系统“安全先进个人”,还连续两次获评中国交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对于过往的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常说“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将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
已过去的2019年是关键,也是攻坚。“关键”是必须要在不足1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三座180米高的主塔封顶,以保证在2020年台风季前完成全桥合龙,避免桥体大悬臂结构遭遇台风的重大风险。“攻坚”则是加快主塔施工过程中,确保极限高空、大型起重、立体交叉等作业安全,还要克服恶劣海洋气象环境的影响。要快,还要安全,横亘在他面前的难题,让他心思愈细、行动愈稳。
主塔“层层拔节”时,液压爬模工序转换最为复杂,施工安全风险也最高,一旦开始爬模就必须“一蹴而就”。三座塔柱需要爬升111次,而每一次,他都实打实地当成“第一次”——不厌其烦地对爬升装置、液压系统、爬模防护等认真进行检查,现场监督并和施工人员随行爬模的全过程爬升。
2019年12月18日,经过111次周密谨慎的“第一次”,主塔提前顺利完成封顶,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每个第一次都是一种考验,每个考验都把他逼成“不入戏不成谶”。
第三个时刻:“不疯魔不成活”的他
人们说80后90后的我们是最不靠谱、最没责任心得一代,我绝对赞成,因为我就是这样。刚毕业那会来到工地,每天看见搞不完的安全教育培训,每次看到没完没了的制度,每天在别人还在睡梦中就开始班前培训,我就非常郁闷。夜阑卧听风吹雨,辗转反侧难枕眠,当时就在想哪根筋搭错了选择了这个职业。
后来是他告诉了我答案。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018年的7月,当时项目正值承台套箱施工阶段,刚完成套箱下放及封底工作的3号墩和4号墩套箱,就遇上了第9号台风“安比”,也使得项目迅速由生产转入一级防台戒备状态。
此次台风给项目工程最大考验在于如何确保套箱安全。为此,他与项目骨干人员紧急磋商,制定套箱加固方案,并在现场督促落实防台加固、组织人员撤离和船舶避风。由于科学组织防台,灾后有序组织复工,项目未受到任何损失,最终取得了防台的胜利。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说我是安全总监,这是我的责任。责任,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这个词这么有份量,可是这难道仅仅是责任吗?如果没有对项目纯真的爱,对每一位员工的爱,他们哪来的毅力坚持到最后?哪来的魄力在精疲力尽的时候人人去拼命战胜台风?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负责任固然重要,可是怀揣着一颗友爱的心,担负着责任,这才是我们每一个华东人应该坚守的准则。而我不仅仅是一名青年安全员,更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更应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屈原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一份探索,曹操有着东临歇石以观沧海的一份雄心,刘禹锡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一份从容和淡定,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站在华东这片发展的领土上,这里有吃苦奉献的华东人,从这里有像老潘一样的安全人,这里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人……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中求发展,发展中保安全。我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号召下,我们这一代安全人一定能以最美华东人的创新之美、青春之美、奋斗之美披荆斩棘,再创华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