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坚持用数字说话的理工男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来源:华南公司
  • 作者:袁永瑞

  长江下游太子矶水道一座长虹冉冉崛起。

  2015年5月,安徽“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中济祁高速跨越长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帷幕正式拉开。

  初任这座大桥的总工程师是刁先觉,他,1979年12月出生于“天府之国”的成都,200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走进了路桥施工行列,成为中交路建人。

  暑往寒来,刁先觉经历了多座桥梁施工的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已成长为桥梁施工的专业型人才——中交路建青年技术专家。

  勤于思考,精细雕琢技术方案

  先觉的同事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勤奋学习、善动脑子、独立思考能力极强的人。2004年,高赞大桥0#块施工时,时任技术员的刁先觉,发现极轴法定位索管存在反复调整,如果第一步定位不准确,将导致后序定位连续出现误差,返工难度大,功效非常低。于是,他反复琢磨索导管出口坐标和锚固点坐标,发现“两个点”的三围坐标加在一起就有六个控制数据,六个数据中有一定的关联性,“两个点”的距离是固定的,如果一个点固定了,另一个点则会围绕第一个点呈球形状旋转,而确定一个点的坐标是很容易的。通过现场实施,先固定索导管下口坐标,再在高度上焊接限位板用以固定该点,然后依靠葫芦围绕该点旋转,直到旋转到正确位置。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偏差控制在5mm以内,不仅提高了施工精度,而且工效提升了很多,由原来一天安装一根提高到一天安装六根,保障了工期,同时极大节约了成本。

  重视研究技术方案的科学性,是刁先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奉云路技术方案编制过程中,通过对现场因素影响方案的每个环节仔细研究并模拟出整个工艺的操作过程后,确定了各环节的控制重点,将挂篮拼装分解为三个工序,每个工序细分诸多小工序,对每个工序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措施,最后形成十分详细的操作手册,业主与监理、作业队一致认可,从实施效果看,无一次返工,节省工期三个月,并形成工法一项。

  锐意创新,拓展思维破难关

  开阔思路,创新思维,科技攻关,这是时代的音符。

  2009年,刁先觉任马鞍山长江大桥右汊主桥项目总工。马桥为国内外首座三塔六跨平漂浮混凝土拱塔斜拉桥,索塔线形平整度和节段错台控制标准为3mm,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展了技术攻关,通过变曲率模板系统,即针对拱形塔不同节段采用不同的模板曲率进行施工,研究、设计了一套可调节螺栓以及较为柔软的面板来达到曲率调整的目的,并通过1:10模型实验研究,利用变曲率爬模系统,成功地解决了混凝土拱形塔线性和质量通病问题,同时,这套模板系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法一项,科研成果一项。诸多的科研创新,为马桥荣获国际有诺贝尔美誉的乔治·理查德森奖、詹天佑奖、鲁班奖、李春奖等诸荣增添了光环。

  2014年底,刁先觉来到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担任总工工作。池州大桥跨江主桥采用主跨828米等高塔混合梁双塔斜拉桥,他面临着国内外首创的“皮肤功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钢横梁集聚锚、根式基础灌注桩等国内外首创技术、200米刚构桥施工工艺等诸多的科技创新、工艺革新的挑战。

  主塔“皮肤功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采用内外层不同性能混凝土的复合技术,连续改变材料组合和结构,缓和界面应力,形成性质和功能梯度变化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混凝土材料,从而提高塔柱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耐久性和观赏性,使结构功能和经济性达到最优。该施工技术尚无借鉴经验,刁先觉带领攻关团队经过30余次的方案讨论,600多组配合比设计和优化,20余次的工艺试验,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包括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指标的提升和改善,隔网的选型、混凝土入模方式、模板选择、不均质水化热研究与处理、多点平衡布料系统的研发等等,采用黑白两套拌合系统拌和混凝土,尤其采用“双布料同步浇筑”工艺,创造性地解决了黑白混凝土界面处的合成、强度等级一致性、两种混凝土浇筑速率的匹配性等难题,全面提升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耐久性和美观性等综合品质。

  首创的钢横梁集聚锚施工技术,钢横梁为箱型结构,单个钢横梁最大总重量315吨,分四块吊装;横梁结构复杂,工序繁琐,单体钢横梁高强螺栓数量10960个,拼接板248块,单侧锚固拉杆168根,单根锚杆重达309千克,由于梁内空间狭窄,安装施工极不方便;利用大型塔吊超高空、大吨位、大块件吊装施工,安全风险高,安装精度平面、高程标高须控制在2毫米之内。在160—220米的高空中,钢横梁安装时,刁先觉带领技术团队通过三向调整千斤顶调位系绕进行精度控制,最终将6道钢横梁均一次性精确安装到位,达到了设计、规范要求。

  200米刚构桥,跨径大、梁体高,最高梁体高13米,施工方案采用挂篮悬臂施工法,悬臂对称浇筑共260m³。由于混凝土方量大,腹板高度较高,混凝土布料困难,浇筑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施工冷缝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加之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此,他从预压方式、吊装方法、浇筑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采用整体预压、优化施工工艺,彻底消除了质量问题,保证了挂篮施工安全性及成桥线型的控制。

  潜心科技研究,硕果累累

  一路走来,刁先觉先后主持并指导了深水栈桥设计与施工、钢板桩围堰设计与施工、双臂有底以及单臂无底钢套箱设计与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索塔施工技术、索导管的下料新计算模式、斜拉索的线形计算、钢箱梁支架设计和施工、现浇梁段支架设计和施工、牵索挂篮的参与设计和施工控制等施工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刁先觉主编的《拱形塔施工工艺和模型实验研究》论文,2015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进步二等奖并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获中交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拱形塔变曲率模板系统施工技术研究》2015年在获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施工企业2015年全国滑模、爬模工艺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马鞍山大桥混凝土品质研究》课题获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根式基础成套技术》课题2017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参与地方标准编制的《根式基础技术研究》在安徽地方标准中发表;主编的《牵索挂篮高空拼装施工工法》、《拱形钢筋混凝土塔柱变曲率模板施工工法》分别获2008、2013年公路工程级工法;《一种整体式可调曲率曲面板》以第二责任人获得实用型专利;2017年获中交集团优秀项目总工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

  风里来,雨里去,不问酷暑和严寒,这是刁先觉的常态,他具有极强的韧性,抗压力很强。

  2016年在池州大桥主墩套箱施工期间,正值长江汛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水位上涨超乎常规,导致整个承台围堰的边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并需及时调整,套箱的安全储备逐渐降低。刁先觉经常通宵坚守现场,与工人一起在套箱内战斗,一方面随时处理现场事务,另一方面增加施工人员的信心,消除作业人员在恶劣环境下施工的恐惧心里。经过四十五个昼夜的连续作业,完成了主墩泵台15600m³砼浇筑施工,安全、平稳度汛。这期间,他每天最多休息3个小时,体重一度下降了20多斤,但是,看到付出后的收获,欣慰至极。

  刁先觉的努力和奉献,赢得了业主、公司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公认。他连续多年获得业主优秀总工的称号,安徽经济频道《第一时间》多次进行采访报道,受邀参加安徽公路建设方案评审,参加安徽公路学会交流科技成果,并作为代表参加全国公路学术会议交流。

  2017年6月,刁先觉任职池州大桥项目常务副经理并主持工作。新的时代,新的作为,他有信心带领他的团队,紧跟时代步伐,以转型管理理念和创新来推动池州长江大桥建设,誓将池州长江大桥建设成为一座百年大桥、放心大桥、品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