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厚积薄发永攀高峰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来源:华东公司
  • 作者:曾程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一路激励着闫朔遨游在技术海洋中的座右铭,见证了他从广州新龙大桥、上海东海大桥、上海长江隧桥、上海A15高速公路、兰渝铁路的“战斗”足迹。十六年来,闫朔不负韶华,一路钻研、一路历练,成长为中交路建青年技术人才的“领军者”,荣获中华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章。

  求知笃行初战东海

  2003年5月,24岁的闫朔被调到了东海大桥的施工现场,担任Ⅶ标斜拉桥的技术主管。尽管之前已经在新龙大桥担任了一年多技术员,积累了一定的现场经验,但面对中国第一座深海跨海大桥的建设,面对施工工序复杂、地质条件多变、台风干扰频繁等复杂情况,闫朔顿感自身不足。他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前辈请教、向书本求知。从外部专家到项目领导,从现场监理到作业工人,总是能看到这个年轻人求知的身影。

  工地地处孤岛,两个多月才能进一次城,闫朔每次都会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和有限的时间,找经验丰富的前辈讨教施工经验并收集各类相关的技术资料;去图书馆查阅专业文献或是去书店买专业书籍回去研读。一本本资料啃下来,一本本笔记记下来,闫朔渐渐发现,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碰到的难题都一个个迎刃而解了。

  东海大桥工期十分紧张,大陆到海岛3小时的船程,更是给大桥建设的各项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索塔浇筑的关键节点,项目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加夜班更是家常便饭,其中最长的一次,闫朔在工地连续驻守了48个小时,整整两天两夜。为确保施工进度,闫朔在这两年里,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并且连续两年的大年三十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两年来,他只能通过电话向远方的父母报平安、拜年,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觉得自己愧对父母。

  理论知识与施工实际相结合,闫朔一刻也没放松在技术研究上的钻研,先后参与了《海上桥梁承台与承台防撞设施一体化施工技术》、《固定式海上施工平台设计与施工技术》、《外海超长桥梁关键技术研究综合应用》等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其中《外海超长桥梁关键技术研究综合应用》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海上桥梁承台与承台防撞设施一体化施工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三等奖及国家级工法,该技术经进一步优化,在之后的长江隧桥施工中进行推广应用,增加技术创新点,2015年获得“中国交建工法”。

  举重若轻立功长江

  2005年11月,闫朔转战上海长江隧桥B7标,一步步走上项目技术部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岗位,挑起了全桥的施工方案设计、变更优化和现场质量监控的重担。

  面对岗位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闫朔也有过犹豫和彷徨,但他很快昂扬斗志,直面困难。在东海大桥建设中的持续积累,在长江隧桥建设中的不断学习,闫朔对扎实技术功底和独到创新意识的发挥更加得心应手。

  在主桥的防撞钢套箱加工及安装方案中,闫朔汲取了东海大桥防撞套箱的加工安装的优点,又结合长江入海口特殊的潮汐特点,成功的完成了加工安装方案,并得到了方案评审组专家的一致认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次性安全快速将套箱安装到位,得到了业主好评。

  在陆地上、转河内及浅滩区承台施工中,闫朔采用井点降水配合现场承台施工,节约了成本,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面对50米梁移动模架改制,以及辅通航承台防撞钢套箱施工的高难度,闫朔在前人经验基础上从实际创新,一次性完成了辅通航防撞钢套箱的高难度整体吊装。

  凭借突出的技术和质量业绩,长江隧桥获得的表彰和嘉奖颇丰: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闫朔也被评为“2006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先进质量工作者’”。

  激励人才引领创新

  2014年3月,闫朔调任中交路建华东公司副总工程师,同年9月担任华东公司总工程师。面对当时华东公司技术人才士气低落的窘境,闫朔慧眼如炬,“烧”起了大力培植人才储备、畅通晋升通道的“第一把火”。

  闫朔牵头建立了技术人才序列制度,实行“积分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机制,给公司广大技术员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方案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序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管理创新课题,也荣获了“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技术服务中心得到强化,技术方案人才得到激发,为公司后续投标方案的编制工作搭起了“军火库”。主攻方向确定、斗志集聚,公司技术团队瞄准大型品牌项目,配合市场开发部门“火力输出”,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超级工程”舟岱大桥投标前的10个月内,闫朔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舟山,带领技术团队积极响应业主单位的前期技术咨询需求,对全线5个标段的方案编制提供了完备、精准的意见,得到了业主单位专家的高度评价。针对龙琅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总承包”特点,闫朔带领技术团队深入现场踏勘,精心优化设计及投标方案,连国庆节都在通宵达旦加班,最终凭借设计方案先进、考虑周全的技术标高分,助力公司拿下了这一近33亿元的“大单”。

  闫朔深知:人才梯队建设久久为功,科研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是助力公司跨越发展的核心保障。闫朔和技术骨干寻访优秀合作团队,组织BIM建模培训和MidasCivil等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培训,率先立项《BIM技术在大型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研发和应用》科研项目,并研发应用相关建模分析软件,依托公司在建的洞庭湖大桥项目、温州飞云江大桥项目和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项目为试点,已完成相关BIM建模应用,为公司采用新技术实现抢占桥梁施工市场先机奠定基础。

  在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驱动下,公司技术团队“全员创新、多点开花”:《城市桥梁桥墩预制拼装快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桥梁临时结构设计模块化研究》、《马普托大桥大吸水率粗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研究》、《600吨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设计、加工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一大批科研项目的研发,为公司桥梁施工技术提升带来了一次充满朝气的革新。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厚积薄发之中,闫朔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的建树颇多:中施企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节能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施企协滑模分会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交建工法5项,中国交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针对公司斜拉桥、悬索桥关键技术施工以及市政桥梁建设方面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中,闫朔也先后在《公路》、《施工技术》、《公路交通科技》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

  从项目技术员到公司总工程师,从单个工点到公司全局,这一路上闫朔丰富的履历当中,其实蕴藏了学习之志、攻坚之志、改革之志——在潜心学习中成长、在全力攻坚中历练、在锐意改革中进取。也正如闫朔一直所计划的,自己和年轻的技术团队,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与求知中,还要有更大的进步、更广阔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