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传家风
我叫胡嵘,我和父母都在中交路建瓮马铁路三标段工作,今天我想说的是关于家风传承的故事。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家庭里形成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由一个一个的家庭所组成,好的家风也在影响着周围社会的风气,可以说,好家风是公民道德的源头,人在家庭当中成长,无不打上家风的烙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风气也在变化,但良好的家风家训仍历久弥新。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在繁衍生息中,默默地传承着家风家训,遵从先祖的遗风。名人有名人的家训,普通人有自己朴实的家风,人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家族在好的家训的激励下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回往我的成长历程,家风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我面对困难、挑战时候,家风激励鼓舞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记忆里,给我影响最深的,除了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口口相授,更多的是他们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
小时候常听爷爷跟我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爷爷生活在农村,是一名村支书,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拿着微薄的补贴,靠着几亩田地生活,拥有传统社会中农民所有的特质:勤劳朴实、勤俭节约。在爷爷的严格教导下,五个子女也都挺孝顺的。
岁月流逝,爷爷奶奶身体日渐衰老,2007年的时候,爷爷已年过70,还患有肺气肿,不能做重体力活,父亲作为家里的老大,提出由三个儿子出生活费的方式,赡养他们,另外三个儿子轮流把他们接到家里照顾,希望他们能颐养天年。这个方法,却遭到了爷爷的拒绝,爷爷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还能力所能及做些农活,所以他还是想住在老家。
父亲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到家里的农活,于是播种的季节里,是爷爷佝偻着身子,在田间插秧、拔草、伺候小秧苗。干旱的时候,是爷爷背着电泵,放线抽水给水稻灌溉。夏天天热,却是打药除虫的好时机,爷爷会背着几十公斤的喷雾器步履蹒跚的走在田间,为水稻除虫。收割的季节,爷爷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的拿着镰刀和我们一起割水稻。
后来家人担心爷爷太劳累,便也没有再种田了。可是爷爷仍然没有闲下来,后来还养了一头母水牛,希望母牛生小牛,然后卖小牛仔增加收入,减轻子女的负担。为了喂好牛,春天天还没有大亮爷爷就出去放牛,为的是牛能抢先吃到厚实的新鲜绿草,无论何时,都能看到爷爷驼着背,牵着母牛带着小牛仔走在田间地头。冬日里外面没草,爷爷就踩着雪把事先储存的稻草背回牛栏喂牛。除此之外还需日复一日的整理牛圈,挑牛粪,为的是让牛长出个好品相,卖个好价钱。养牛的爷爷总让我想起卖炭翁的故事,心忧炭贱愿天寒。
2009年,奶奶去世,爷爷仍坚持住在老家,在子女的强烈要求下才把牛卖掉,到城里居住。再后来的2010年,爷爷也去世了。爷爷的晚年本来可以活的轻松一点,享享清福,但他想得更多的还是子女,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爷爷用他的方式表达了对子女的爱,给子孙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的父母都曾是政府公职人员,目前已退休。作为子女,我们兄妹三人都挺争气,大学毕业后,都有稳定的工作,按理说,他们也可以享享福了,可是我父母坚持要为子女再创造一点价值,为子女再奋斗几年。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筑路大军,来到千里之外的翁马铁路三标段。作为一名帮厨,母亲终日忙碌在厨房,没有节假日也无怨无悔,父亲放下政府干部的身份,甘愿做一名门卫加清洁工,为项目部的办公区域做好保洁和门卫工作,起的最早,睡的最晚。
对父母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前半辈子都是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现在爷爷奶奶已经过世,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自立了,算是好不容易熬到头了,本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每当劝说他们休息时,父母总是说:“你爷爷辛苦了一辈子,直到临终仍然想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点价值,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再工作几年。”勤劳朴实的家风完成了他们这一代的传承。
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是普通人,我家的家风也未能像《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郑板桥家书》那样成为名作流传,可是父辈们的勤劳朴实家风,以身作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和无形的动力,时时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家风是教育人鞭策人的一把戒尺,传承家风家训,主要依靠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南方公司瓮马铁路三标胡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