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可以说都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和平大时代里的家庭故事,没有猛烈的战火硝烟,豪情壮志,但具有更多的浪漫温情,细水长流。
我的家,三口人的小家不说,大家有两个。一个是夫家,另一个是娘家。两个家庭,都给了我无尽的幸福和快乐,但家风,各有不同。在这里,先说说生我养我的娘家父母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家训吧。
我的家乡,坐落在四川泸州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上班,母亲远嫁后独自在家带着我们姐弟四个务农。四川多为丘陵地貌,连绵起伏的山峰,重峦叠嶂,一望无垠的梯田,美则美矣,但要在其间种庄稼,从耙地松土,到播种、浇水、施肥,最后把所有粮食收割担回家,全部得靠人工的手提肩扛。加上大伯妒忌父亲在外挣工钱,仗着自己有四个年长于我们的儿子,时时处处欺负我们。分家得到仅容栖息之地,庄稼大张旗鼓的破坏,就连喂养来卖钱买盐看病等用的鸡鸭都要故意活活打死,还找各种借口打骂我的母亲,其中的辛劳和酸楚,苦不堪言。即使如此,有些文化的母亲,却从未在我们面前委屈流泪。她消瘦的身影,总是忙碌着,而黝黑的脸庞上,时常充满阳光般灿烂的微笑。犹记得很多个夏日夜晚,农活忙完后,母亲给我们均匀分发盐水煮毛豆,放到各自的蒲扇上,门口的晒谷场上铺一张竹凉席,娘儿五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微风吹拂下的茂密竹林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稻田里时不时有两声蛙鸣,暂时卸下一天的疲惫,忘记人情冷暖,就着柔和皎洁的月光,母亲手里一边忙着织毛衣或者缝补衣裳,一边给我们讲那些遥远的故事。有古时候的名人典故,有解放战争的泸州英雄,也有道听途说的民间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经常是母亲催了又催,还是舍不得回屋去睡。因为没有多余的劳力帮手,母亲一个女人要做五个人的农田,别人还在梦中酣睡,她就已经起床在地里干活,晚上周围夜深人静,等我们入睡后,母亲还得煮猪食、喂桑蚕、洗衣服,甚至摸黑去山脚下的井里挑水填满水缸,还得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好村里的会计工作。在我记忆中,从未见她在深夜2点前停息过。也因此,多年后,母亲身体透支过度,落下一身病根,这是后话。为了保证我们身体正常发育的营养所需,母亲鼓起勇气在稻田里摸鱼、套黄鳝给我们改善生活。也会在我们生日或者谁生病时,额外给一个煮鸡蛋吃。还有自己种的豆类,上缴公粮后,除去下季的种子,母亲会把剩下的做成豆酱,或是磨成豆浆,制成豆腐,偶尔还干炒给我们当零食,香脆可口,感觉像过新年。因为粮食紧缺,大米通常是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母亲就在稀饭中放些红薯,大麦饼中掺入高粱,等我们管饱后,剩点啥她就吃啥。还幽默的诱惑我们,说水煮菜中吃到了猪肉油水的味道,红薯稀饭里有白糖的香甜。可是再拮据的日子里,母亲也会定期给奶奶攒送鸡蛋,买糕饼和糖果,经常馋得我们流口水,但从来不给我们。倒是弟弟,因为是爸爸这支独脉男孙,重男轻女的奶奶时常给他吃上一两个。偶尔陪她睡觉的我,乖巧的帮奶奶焐热冰凉的双脚后,也能得到一块小小的冰糖,我会假装放进嘴里吃得很香甜,其实偷偷揣在衣兜里,等起床后,用牙齿咬成一小坨,给姐姐妹妹们分享。爷爷很早就去世了,我们从未见过,剩下奶奶跟着大伯过,但多半是妈妈在照顾。农闲时,母亲会更多些时间进到奶奶的房间,陪她说说话,喂她喝口水,给她捶捶腿。母亲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种地谋生的贫下中农,但平易近人,思想开明,不提倡封建迷信,也不准女孩子裹小脚,即使再穷苦的日子里,也让女儿和儿子一样上学到他们自己不愿意为止。他们自己六个儿女,加上哥哥嫂子早逝留下的三个孩子,还有外婆结婚过来的一个不到周岁的小姑子,都是他们抚养长大,安置成家。由于母亲远嫁缺少劳力帮助,他们经常会带着舅舅们,天蒙蒙亮开始徒步几十公里,到我家支援农忙,等到天黢黑才回去,却从不留下吃饭住宿,直到后来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舅舅们还是保持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我家。我上学前大部分时间,也是寄养在他们家。外婆事情多顾不上,我就一直由外公照顾。白天,外公下地干活,他会脱了大衣给我披着,把我放在干草堆上,摘了好大一堆野果放在草帽里,他才在我的视线里锄地,嘴里唱着叽哩哇啦我听不懂的大戏,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国粹川剧。晚上,忙完编竹兜等手工活后,外公把我搂在被窝里,给我整本整本的背他小时候读过的书,声音悠扬清亮,仿佛广播里的演讲,好听极了。他告诉我,井里扔进石子发出的声音,念don;不正就是歪,田里干活出力气的就是男人的男字,还有旮旯,尴尬,很多象形字,形声字,都是外公教会我的。外公还教我双手交叉拍膝盖,两手拇指食指交互点击的游戏。教我看蜻蜓飞得低、蚂蚁大量迁徙的自然现象,来分辨天气变化等趣事。直到后来离开家乡,离开送我们上车的外公外婆时,我还哭着抱着外公的大腿,不愿离去。因为外公,给了我太多童年的记忆,是我不能舍弃的美丽。所以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里,有外公外婆的影子,也浓缩在母亲对我们的教育里。一直以来,母亲对我们的要求相当严苛,不准我们撒谎骗人,不准我们偷吃邻居大伯家种的瓜果,不准上学迟到逃课,不准没大没小说话没礼数,吃饭要等长辈先上桌,客人来了要让座,兄弟姊妹不能互相欺负打斗等等,我们都牢记于心,直到今夕。苦命而坚强的母亲,她教会我们叠被子、洗衣服,打珠算、着毛笔,翻跟斗、跳皮筋。她是我们的家庭支柱,是我们的安心港湾,是我们人生的良师益友。
当奶奶离世后,我们十来岁时,父亲把我们接到了单位生活,第一个工地是在安徽省蚌埠市的淮河大桥,从此开始了我们路桥人的生活。那时候,只有父亲一个人的三十几元工资收入,要顾全我们的一日三餐,要给母亲看病吃药,要交四姊妹的学费,要不定期给外公外婆寄钱养老。除了精打细算,父亲会帮当地农民收割庄稼,挣点工钱贴补家用。母亲也会拖着病体,四处打零工,收工后,去菜市场批发最便宜的剩菜,回家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每天晚饭后的时间,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等我们完成作业后,父亲会带领全家一起出去打羽毛球、乒乓球,一起跳绳、下棋。在周末,还可以一起去看场电影,上公园参观菊展,但回家后必须写一篇观后感。一路上,除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还有父亲助人为乐的很多小故事。父亲天生热心肠,看到别人有困难比谁都着急,总是主动帮忙。车上给人让座,帮人提行李,给老乡担粮食,甚至路上见到掏粪工推车上坡吃力也会跑上去搭一把手。哪里有人需要帮忙,只要父亲在场,就会出手相助。父亲心肠特别柔软,见不得人哭,也同情别人受的苦。他非常孝顺奶奶,总是告诫我们,说爷爷走得早,奶奶一介弱小女子,裹着三寸小脚,养大爸爸弟兄姐妹6个不容易,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如今他们成家立业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奶奶,不能让她老人家受到任何一丁点的委屈。也因此对当年母亲在家的辛劳付出心存愧疚和感恩,我们到单位后,就再没让母亲洗过衣服熬过夜,也从来不与母亲争执拌嘴,一旦母亲生气了,他就厚着脸皮嬉皮笑脸的陪着不是,不管他有没有错。对于曾经欺负我们的大伯全家,也毫无怨恨,总是背着母亲偷偷资助,对我们的解释是:当年奶奶让更聪明懂事的他出来工作,的确是亏待了作为长子的大伯,如今我们不该记恨过去,应该理解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也算是给九泉之下的奶奶一个安慰。因为奶奶从小告诉他们的是,只有一家人团结和睦,才会兴旺发达,外人才不敢欺负,从而得到尊重。对待外公外婆,父亲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尽着孝道。去年离世的96岁高龄的外婆,对唯一在外工作有文化的父亲最是偏爱,父亲喜欢什么不吃什么,她都了然于心。父亲也尤其钦佩这位有着大家闺秀般明事理、辛苦操持一家事务的丈母娘。在外婆摔跤瘫痪的三年里,退休定居在广东的父亲母亲,只要有机会回到家乡,都会替换下舅舅舅妈,接手亲自照顾外婆的衣食住行。带她去看病,给她添棉被,洗衣、擦脸、喂饭,不厌其烦的给她按摩已经萎缩的双腿肌肉。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最多的,是对老人的孝顺!父亲爱好广泛,喜欢运动。他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走出家门多看多观察,要勤写勤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凡事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即使发生临时事情也不会手忙脚乱。虽然母亲总是因此怪他性子太急瞎操心,但多次提前出门才没有误点上车的事实证明,父亲的固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女儿因此无数次说我这点特别像我的父亲,一件事不做完做好绝不罢休的任性基因遗传得淋漓尽致。父亲要求我们,见人要先给笑脸,与人为善,尽其所能与人方便。他给予我们的,不仅有母亲般的温柔周到,更有男子汉的担当大气,坚韧洒脱,善良热情。父亲个子不高,但在我心中,一直是高大如山,挺拔如松。
如今,我的父亲母亲年岁已高,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但笑容依旧,精气神好。两个人住在职工大院里,相亲相爱,过着健康而充实的晚年生活。他们注重保养,饮食清淡,多吃粗粮杂菜,按时休息,适度锻炼身体。母亲喜欢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手工培训活动,研究北方面食制作;父亲还是坚持他的最爱,篮球、乒乓球、下棋和打纸牌,时常参加市里的老年俱乐部的比赛活动,且都有好名次,陪他出门,总是看到他给谁都在点头致意,或者欢快的大声打着招呼,到处是朋友。他们说,保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给儿女减轻负担,让我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心工作。工地上,久不见我们的电话,他们会主动打过来,询问是否工作辛苦忙碌,有没有感冒生病,春节是否回家?每当春节我们回到家里短暂团聚,总有喜欢吃的、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等着。饭后喜欢我们围在他们身边,吃着特意买回来的每个人爱吃的小零食水果,讲着当年的辛酸和快乐,我们都笑着流泪。他们不让我们干活,但每次都要求大家坐到一起,拍一张全家福。他们说,我们有我们的家庭要打理,工作要完成,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加之路桥人四海为家,常年漂泊在外,大家总是聚少离多,有了这些不同年代的全家福,想我们的时候,可以时常翻出来看看,心里就宽慰许多。而且如今的国家政策好,看病有医保,在家有钱养老,过节居委会有聚餐等慰问活动,真的很好。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平凡如大地,即使没有给我们创造优越的家庭环境,也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前程铺平道路,但他们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人。让我们懂得知足和感恩,奉献与坚持。这样的财富,不仅我们受益终生,在潜移默化和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孩子也获益匪浅,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恩我的父亲母亲!你们的家训家风,我将牢记于心,努力改进,完善人生!
华南公司都九高速C5标严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