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训故事
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真的被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其实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来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是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的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的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和平大时代里的家庭故事,没有猛烈的战火硝烟,豪情壮志,但具有更多的浪漫温情,细水长流。我的家,三口人的小家暂且不说,大家有两个。一个是夫家,另一个是娘家。两个家庭,都给了我无尽的幸福和快乐,但家风,各有不同。按照时间顺序,先说说生我养我的娘家父母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家训吧。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上班,母亲远嫁后独自在家带着我们姐弟四个务农。由于贫穷和缺少劳动力,我们比其他家庭的孩子,要更早的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更多的体会农民的粒粒皆辛苦。也对母亲的勤劳付出,更多一些身历其中的感动和心疼。母亲出生在贫下中农家庭,一大家有十几口人,解放后住在一栋生产队分给的地主家里,独立四合院的大瓦房宽敞明亮,气势恢宏。檐下的排水平台一米多宽,堂屋前的台阶,门前歇脚的方墩,都是大石板铺就,相当讲究。老实巴交的外公外婆对此感恩戴德,常把社会主义好挂在嘴边,毛泽东思想更是倒背如流。外婆是同龄人中难得的不缠裹脚,他们都思想进步,不封建,不迷信,鼓励女子读书。也教导孩子们要拥护共产党,永远跟着党走。要团结奋斗,热爱劳动,珍惜包产到户。思想单纯而热烈,让如今听到的孩子们觉得可笑,直说好假。但在当时,是真心真话。以至于到后来,母亲对我们的教育,也有这些激进思想的元素在里面,且相当严苛。不准我们撒谎骗人,不准上学迟到逃课,不准没大没小说话没礼数,吃饭要等长辈先上桌,客人来了要让座,给长辈端茶敬酒要起立双手奉上,斟茶倒酒不能杯太满,兄弟姊妹间不能互相欺负打斗等等。
如果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严师益友的话,父亲则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参天大树,给我们一方阴凉,同时指明太阳升起的温暖方向。
我十三岁那年,父亲把我们接到单位,开始了一家人团聚的幸福生活。父亲出生在四十年代,在当时算小有文化的人。他下地是农活能手,对外是文笔人才,是生产队的宝贝,因此被推荐加入了原铁道兵改制单位,也就是如今我们华南公司的前身,成为交通部公路工程二局二处的一名正式员工。父亲做过钢筋工、电焊工、通讯员、政工干事,直到从办公室主任位置退休。他写的通讯文稿、编制的宣传板报,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很受领导和员工喜欢。父亲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尤其练得一手好字。源于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表现优异,能文善武,在各工作阶段,经常获得工作竞赛名次,奖品是厚厚的精美软皮抄,在当时非常稀罕,多给了喜欢写作的我。搬家无数次,唯独这个,舍不得扔掉,至今保存在家中的书柜里,完好无损,只是有了一些久远年代的印迹。父亲粗中有细,一双结实粗糙的大手,不仅能绑扎钢筋,搅拌混凝土,爆破桩头,他织的毛衣,扎的鞋垫,针脚密实,用力均匀,花样好看,常常成为职工家属间传学的样板。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的时候,总有他帮着忙前忙后的身影。尤其孝顺奶奶,总是说爷爷去世得早,奶奶一个人拉扯大他们弟兄六人不容易,要求母亲和我们,把他寄回家的大部分工资,用作给奶奶看病和买鸡蛋糕饼用。父亲工作在外鲜少有机会亲自尽孝,一直说遗憾,要求我们替他尽孝,因此奶奶去世前从未带妈妈去过他的单位探亲。见到同事父母健在的,总是多加照顾,说有机会尽孝是很幸福的事情。所以退休后,当有机会回家看望我的外公外婆时,总是如亲生父母般,照顾得格外细心周到,千依百顺。对我们姊妹四人,母亲偏向理性,父亲对我们则多些溺爱,温暖得体。每天早上,我们六点起床看书背英语单词,他会更早于我们起来做饭,等我们吃过早餐,他已经替我们把单车扛下楼,充好气,把书包绑在后座上,站在那里等着我们出发。他总说我们很辛苦,读书是最棒的事情,一定要支持到底。所以,当我小学五年级老师要求同学们买新华字典的时候,7月酷夏的中午,他骑着单车载着我,穿梭在蚌埠市的各大书店,直到买好为止。可看到累得衣服被汗水湿透的父亲,我热泪盈眶,父亲却打趣说我今天去学校,一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极大可能是第一个完成购书任务的学生。犹记当年,第一天上班时父亲对我的叮咛:要提前上班,主动承担起打扫办公室的卫生,给大家一个好印象;要不怕吃苦,多干活,才能多学到东西;要勤于记录,多做总结,才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从而有所进步。父亲要求我们,见人要先给笑脸主动问好,与人为善,尽其所能与人方便。家人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这样才不会被欺负,也才能受人尊重。这个习惯,我至今保持,并把它传授给我的女儿受益。他给予我们的,不仅有母亲般的温柔周到,更有男子汉的担当大气,坚韧洒脱,善良热情。
如果说,娘家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是侧重于对外的礼节,和对长辈的孝顺,是直接表达,身体力行,同时溶于生活的质朴的老百姓的感性教育方式的话,夫家的家训则倾向于对内的自律,要含蓄得多,也更理性。
公公与父亲同为华南公司的老员工,共事多年。他们同为政工,交接比较多,加之都是来自四川泸州,两家自然亲近。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和善。母亲大方淑娴,持家节约。我们姐弟四人,虽然出生穷苦,但活泼上进,礼貌懂事,在职工子女中算得口碑较好的孩子。或许因此,在我毕业后,婆婆托人上门提亲,让我成为了他们家的儿媳妇。
因为公公是公司领导,我们没有举办婚礼。而进门第一天,两位老人就告诫我:我们家的家规是,只要不触犯法律,不侵犯别人的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大家可以自由工作学习生活玩耍,有什么不满意的想法,也可以在家里提出来,我们商量解决,但不能对外言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也是为了更有利于家庭团结。这段话,我一直牢记于心,即使后来与婆婆发生摩擦,与丈夫心生怨气,从未对外人讲过,也不敢告知父母家人。不止为忍气吞声顾全大局,也是赞同公公婆婆的教训。正如他们所说,女人结婚前各自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自然有所不同。结婚后与夫家人相处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是再正常不过的磨合,我们没有必要事无巨细都告知娘家父母,把事态宣扬扩大,让其为我们操心,不利于解决问题,结果只会越闹越僵,影响以后的长期相处。
时间长了,我才慢慢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与我娘家的习惯完全不同。他们要求孩子独立自主,不依靠父母家人。出门不送,回家不接。工作需要自己努力争取,不给开后门走关系,宁肯帮助外人。与他们的相处,你会觉得,不像家人,更像朋友。每当节假日回家团聚的时候,都会大家商量着集体出游,回来开家庭舞会,唱卡拉OK,费用都是均摊,家务大伙分担,孩子倒是玩乐自由。开始会有些不习惯,觉得他们冷血,没有人情味。而事实上,他们带大的孩子,都非常独立能干,适应力强,人情世故等沟通能力尤其擅长。婆婆做得一手好饭菜,各种四川名菜小吃,均做得地道有滋味。但性格过于偏执霸道,可能是缺少文化底蕴,也是早年在农村要管理一家老小、家务琐事繁重,不得不武断要强,公公时常这样为她打着圆场。公公是老共产党员,思想正直,一生廉洁奉公。脾气特别好,喜欢陪孙辈们玩各种纸牌、棋类,尤其喜欢各种乐器,家电维修也样样精通,非常内秀,是个慈祥、聪慧的老人。可能是多年当领导的职业习惯,对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直接大声训斥,都是笑着好好的说。从存在的问题,到分析原因,到处理方式,都理性周全,让你想不讲理都难。记得有一次,他种在阳台的石榴树,挂满了红红的小灯笼,眼看到中秋节,可以在家庭聚会上,丰收一盘给大家品尝,但不知什么时候,就被摘了个精光,剩下光秃秃的枝桠,随风摇摆。公公明知道是大哥的儿子和我家女儿伙同做的坏事,但不直接点穿,而是轻言细语的、笑眯眯的在饭桌上说:“告诉你们,我们家的石榴,被老鼠偷吃了。”两个孩子心知肚明,但毕竟是孩子,马上说不是老鼠干的。哈哈!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即使不明说,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也使孩子们更喜欢和爷爷相处,同时受到我们三妯娌的敬重。
做人要如桥,与人方便,于己欣然。公公虽然为官一生,但最反感仗势欺人。他老人家曾这样对我们说过:做人最忌踩低攀高。一个人在贫穷时,你能够帮一把最好,最差也别欺负人家,假以时日,通过努力,别人迟早会好起来的。对于好于自己的,也别羡慕妒忌恨,更不可妄自菲薄,只要坚持奋斗,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你总会实现理想。公公要求我们居安思危,不能铺张浪费。他说,旧家具家电修修补补能用的就不要扔掉,衣服能穿的就不要再添置。他尤其看重诚信,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办到,绝对不能撒谎骗人,敷衍欺凌。他的一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德高望重。
在公公婆婆的家风家训教育下,夫君弟兄三个的品行均得到全面发展。大哥喜欢唱歌跳舞,文艺活动爱好广泛,因为没有女儿,婆婆把这个长子既当儿子又当女儿,所以大哥不仅对外接待礼仪周全,工作积极上进,对内也擅长操持家务,做得一手好饭菜,性格更多像婆婆,大胆,开朗,博爱,做事有担当。夫君排行老二,因为性格温顺,正直健谈,尤得其爷爷偏爱,他既有婆婆的干练,也有公公的内秀,宜静宜动,虽然没啥大志向,但也能凭真本事安稳度一生。小叔最为聪慧内敛,不爱大声说话,但心思细腻,更懂得关心照顾人,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一旦家里有客人上门吃饭,三兄弟根据各自所长分工明确,合作完成。大哥做饭,夫君陪客聊天,小叔跑腿买东西。一家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逗不完的乐子。叔伯几家人,同辈有弟兄十三个,非常团结友爱,坚强独立。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他们不分彼此,齐心协力,互助互爱,其乐融融。身处其中,你会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这是一个难得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他们秉承公公的做人原则,做人保留底线,做事留有余地,自强独立有前途,同时受人尊重,不容小觑。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公公婆婆不会过多干涉。他们自己也生活得更加自我,勇敢为自己而活。而我的娘家父母就不同,什么事都恨不得包办到底,让我们万事无忧,虽然温暖安逸,但结果是永远都活在他们的阴凉下,长不大。所以,面对女儿的教育,我综合两家特点,取长补短,摒除娘家过多的小农意识,加强夫家的公平大气,不会冷漠不管不问,也不会凡事都溺爱包办。倒也安然。
如今,我的父亲母亲们年岁已高,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但笑容依旧,精气神好。四个人在职工大院里,住家面对面,逢年过节来往很是方便。他们注重保养,饮食清淡,多吃粗粮杂豆,按时休息,适度锻炼,过着健康而充实的晚年生活。母亲们喜欢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手工培训活动,研究北方面食制作;父亲还是坚持他的最爱,篮球、乒乓球、下棋和打纸牌,时常参加市里的老年俱乐部的比赛活动,且都有好名次,陪他出门,总是看到他给谁都点头致意,或者欢快的大声打着招呼,到处是朋友。而公爹更喜欢呆在家里,看书写字,养花种草。他们说,保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给儿女减轻负担,让我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心工作。工地上,久不见电话,我的父母会主动打过来,询问是否工作辛苦忙碌,有没有感冒生病,春节是否回家?公公婆婆则是一贯的顺其自然,他们的事情也不麻烦我们操心。相同的是,人老后都贪恋孩子的陪伴,一切都在随着年龄改变,尤其公公婆婆对亲情的看重转变,更多体现在对孙辈的关爱和依赖。所以,每当春节我们回到家里短暂团聚,总有喜欢吃的、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等着。饭后喜欢我们围在他们身边,吃着特意买回来的每个人爱吃的小零食水果,讲着当年的辛酸和快乐,我们都笑着流泪。他们不让我们干活,但每次都要求大家坐到一起,拍一张全家福。他们说,我们有我们的家庭要打理,工作要完成,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加之路桥人四海为家,常年漂泊在外,大家总是聚少离多,有了这些不同年代的全家福,想我们的时候,可以时常翻出来看看,心里就宽慰许多。而且如今的国家政策好,看病有医保,在家有钱养老,过节居委会有聚餐等慰问活动,真的很好。
我的父亲母亲们,他们平凡如大地,即使没有给我们创造优越的家庭环境,也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前程铺平道路,但他们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人。让我们懂得知足和感恩,奉献与坚持。这样的财富,不仅我们受益终生,在潜移默化和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孩子也获益匪浅,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感谢我的公公婆婆!感恩我的父亲母亲!你们的家训家风,我们都会牢记于心,努力改进,完善人生!
华南公司 都九高速C5标 严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