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系列作品3
  • 发布时间:2017-10-31
  • 来源:华南公司
  • 作者:严晓蓉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文化不高,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出至真心,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给我人生指引,即使无声。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她的前三十年是在农村艰难度过,但后三十年,是跟着父亲的建桥工地转战南北,农转非后,最终随退休的父亲定居在广东基地的职工大院里。

据说母亲,初嫁时长发及腰,经常扎着两个长长的乌黑油亮的麻花辫子,配上一双温柔明亮的眼睛,和她白皙的脸庞,挺拔匀称的身材,不说明艳照人,也足够清秀美丽。但有了孩子后,实在顾不上打理,就剪成了利索的短发。我对母亲的记忆,大约从三岁开始。那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留下母亲一个人,要参加生产队的农活,还要照顾年老的奶奶,更要带着我们姐弟几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我出生的前两年,由于无人带管,天天躺在床上,很晚才学会走路,体质也弱,时常感冒生病,都是山脚下的赤脚医生钱万福阿姨上门帮忙医治。记得在我四岁半,农历9月25日傍晚时分,妈妈带着我和两岁的弟弟,在地里干农活。突然,妈妈背靠土壁,挺着大大的肚子,缓缓瘫坐在泥地上,不停叫疼。我和弟弟不知所措,傻傻站着。她吃力的告诉我赶紧回家,去通知在家负责做晚饭的大姐,让她找钱万福阿姨。当我们赶回地里,母亲已经疼得大汗淋漓,面部扭曲。就在不久,我的妹妹出生了。因为钱万福阿姨的丈夫是小学老师,作为工人家属,又都是村里的劳弱户,平时与母亲就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加之为妹妹接生,母亲就让妹妹认她干妈,我们亲切的唤她钱万福妈妈。从此两家亲上加亲,一直到如今,我们两家世代都在走动。

当时的母亲,生活过得及其狼狈。因为有四个孩子,大的六岁半,小的不满周岁。为了出工挣工分换口粮,母亲起早贪黑,忙了地里忙家里。奶奶不敢帮她做任何事情,否则就要招来大伯家的无理找茬谩骂。所幸大姐虽然只有六岁,但已经很懂事,可以帮妈妈照看弟弟妹妹,还可以帮忙生火做饭,但总是因为发不着柴火,或者被调皮的弟弟妹妹们欺负,急得哭鼻子。别人家人口和我们差不多,但凭着干活的劳力多,分到的口粮就多,我家刚好相反,只有妈妈一个人干活换来的口粮,根本不够嗷嗷待哺的我们解决温饱。母亲为此经常在夜里,重返白天收割过的庄稼地,捡拾遗漏在泥里的高粱、麦子和红薯残片,为大家在寒冷的冬日里充饥果腹。也会把晒干的稻草,铺在床上,代替棉被,抵御风寒。无论怎样,有妈妈的家,就是我们最温暖安全的地方,再苦再难,永远不觉得害怕。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中是个大人。因为贫穷,家里的孩子更懂事,更能干。在后来田土下放包产到户的日子里,我家的土地多,粮食足够了。十来岁的姐姐已经可以独揽家务,做饭洗衣,喂猪砍柴,挑水担粪,成了妈妈之外的主劳力。我们小的几个也可以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割猪草,收麦子。但地里的庄稼,需要的是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指望大伯家是不可能的,即使他们家有足足五个大男人的强劳力。因为妒忌父亲在外挣钱,即使父亲对之低声下气的恳求过,也把微薄的收入分享了很多给他们,但还是不满足。不仅不帮忙,还经常把我们起早贪黑辛苦种植的庄稼故意弄死。花钱请来的帮工,在大伯的唆使下,要么偷工减料不负责,要么直接拖延时间,耽误种植和收割。不得已,每年农忙时节,母亲的娘家人都会来帮忙。主要是外公、舅舅和姨父们,每次一大早到了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干活,直到日落西山,余霞不见,而山对面公路上回家的班车,走了一班又一班,确定再不走就赶不上最后一班车的时候,才急急离开,从来不吃饭,说是给正在长身体的我们留着。源于此,我们姐弟四人,长大后对舅舅们更多一份感恩戴德,无言回报,时常念及好。

母亲在婚后的日子里,过得比男人还辛苦,比女人更受气。因为穷,没人可依靠,她学会了砍竹子回家编背篓和箩筐,学会了补墙修房,学会了播种插秧。偌大的打谷机斗子自己扛,病了自己上山找草药。狂风暴雨的黑夜里,在电闪雷鸣中,把木桶、水盆、铁锅放在漏雨的屋子里,爬到房顶修补房屋瓦顶。单纯的她,也慢慢分辨得出谁教她的农活方法是真还是假。田土下放后,家里的粮食逐渐有了多余,母亲会借些给需要的人。每年喂养的大肥猪,一半是必须交公家,另一半直接卖给贩子换成钱。结婚分家后种下的树苗,已经长大成梁的几年后,靠这些粮食和储蓄,我们修建起了自己的大瓦房,有独立的晒谷场,通了电灯。也开始把喂养一年到头的大肥猪,不再交公一半变卖一半,而是留下一半自己吃,虽然大多时候是为了招待客人和农忙帮忙干活的人,但毕竟家里有肉了。弟弟妹妹从此不用在漆黑的夜里,手牵手的连滚带爬摸到大伯家,从门缝里偷看人家大块吃肉,看他们下巴被肥油抹得亮晃晃的,而自己只能咽着口水悄悄回家。不敢告诉妈妈,怕被责怪,也怕她难过。其实后来母亲告诉我,她都知道,只是不敢当着我们哭出来。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她的心意,再穷,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委屈。要给他们希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说为了孩子,女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

母亲面对困境,不抱怨,不放弃,忍气吞声的,在坦然面对中,独自坚强!为我们撑起了一个不比有男人差的温暖之家,也让弱女幼子们在艰难的日子里,相互慰藉着,慢慢长大。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心酸的日子里,百忙中,母亲并没有忘记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育。

每天收工归来,无论多晚,我和弟弟妹妹都手牵手等在她回家的路口,翘首以待,因为有她采摘的桑葚和刺莲果带回来。偶尔有要好的村民自家种植分享的李子和梨,自己舍不得吃掉,或者一些山里才有的说不出名字的野果子,都是每天母亲送给我们的礼物。每年交了公粮后,母亲会给我们带回来一包豌豆糖,豆子大小,五颜六色,入口即化,一股清香味,每人可以分吃到十几颗,我们也会把自己所得的喂给母亲一颗,大家都非常满足。我们尤其期盼母亲夏天做的凉糕。这是把大米磨成米浆,加热后调入少许石膏,装入容器后,置于水缸里,让其凝固成糕,取出切成小方块或片状,加上红糖水,就大功告成。这种凉糕,吃到嘴里,有种凉冰冰、甜丝丝的味道,可以令燥热的心情瞬间平静,清凉一夏。

没上学的时候,母亲带着我们一起下田地,我们在田边割草,她在水里蒿秧,给我们讲很多的故事。王二小,刘胡兰,我们四川泸州的扁担英雄朱德同志,会吃人手指头的狼外婆,以及他们自己小时候的成长事情。母亲喜欢看书,虽然很忙,但总会时不时借回来一些小人书,连环画。一开始,她读给我们听,后来我们读给她听。也会在周边村人免费放电影和表演唱戏的时候,央求熟人带上我们一起去,等她忙完事情,就赶过去迎接。每一个故事看完,她都对我们有指导性的启发提问,故事中的人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不能学什么,等等。心灵手巧的母亲把高粱穗收割后的细杆子,切成小段,用针线穿成串,教我们加减数字,也会在地里用树枝教我们画画,以及如何给父亲写回信。

我十三岁那年,父亲把我们接到了单位生活。告别了充满心酸和痛苦的家乡,告别了同情帮助我们的钱万福妈妈,告别了无限资助我们的母亲娘家人,从此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好时光。虽然在别人看来,不过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普通日子,但于我们,却是从此远离大伯全家的欺压,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旮旯的好日子。母亲还是穿着朴素,对人谦卑。也在病体稍微好些的日子里,到工地扛水泥,挑砂石,或在附近的工厂里,做一些计件的零活,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在父亲捉襟见肘的工资里。但日子总是在坚守中,在姐姐卫校毕业上班后,越来越好。尤其让我们,在有父亲的陪伴里,浓浓的父爱包裹中,单位左邻右舍叔叔阿姨的热情相待下,认识到各地方的老师同学,风土人情。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敞亮了胸襟,油生了一种叫做理想的种子。如此美好,如此意想不到。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更快一些。感恩和知足,伴随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一个个毕业后,均加入到父亲的路桥队伍中来,成家立业,我的母亲,已经悄然老去。如今,母亲跟着父亲,在广东的单位基地大院里,过了十年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母亲与我们变换了角色。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无论如何,我们春节都要赶回家去过年。因为有母亲的期盼,有母亲的家,就是一个完整的家,母亲这个向心力,牵引着我们的脚步,走上回家的路。母亲享受着居委会给她照顾办理的福利退休工资,采买了丰富的菜篮子,与父亲分工合作,做好热腾腾的满桌菜肴,等着我们的归来,然后开席,举杯欢畅。每当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里,上下楼的邻居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这样说的:“听到你们家的欢声笑语,好幸福呀!”。是的,此时此刻,有父母双亲健在,孩子健康懂事,一家人平安快乐,不愁吃穿,真的是好幸福!好满足!

母亲文化不高,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出至真心,做得每一件事,给我人生指引,即使无声。记得母亲有次说到一个院子里的阿姨,在炫耀长期不回家看看的子女,又给了他们多少过年压岁钱的时候,回到家给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若有人拿万贯家财,换我健康,换我一家幸福,我定不理不睬,鄙视而去。他们不懂生活!”母亲让我明白:当我们穷苦时,有心灵慰藉,有志气团结,就不必害怕。而当我们光荣退休后,有健康还在,有亲人陪护,就是最大的人生富足!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生日的我的母亲。唯愿您:健康永不消失,快乐任性飞扬!女儿永远爱戴您!

华南公司 都九高速C5标 严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