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他一干就是五年;在复杂的工程难题下,他总是敢为人先。他是技术精湛的施工一线工程师,他是镌刻山水的开路架桥先行者,他是砥砺奋进的“最美中交路建人”——杜晓宇。
无悔青春,此间少年露锋芒
2013年7月,刚读完大学的稚嫩小生杜晓宇如愿走进施工行业,从此与中交路建北方公司结下不解之缘。
“一个技术人员首先要懂方案,然后会算账,最后才能会管理……”。对于师父的每一句告诫,他都如获至宝,研究图纸,学习方案,寒窗苦读的积累,换来了技术精湛的底蕴。
一丝不苟的钻研,一如既往的坚持,每项工作他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作为“新兵蛋子”,从正式踏上道安高速TJ06标这片“战场”第一天开始,他就用勤奋和坚韧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坞家塆大桥为高墩大跨径弯桥,桥梁线性控制是必须跨过去一道技术门槛。在此过程中,他主动参与桥梁线性变化检测,仔细比对每一块段模板的调整与加固方案,反复研究不同时段荷载对大桥预拱度的影响,精确设置每个块段的预抬值,快速掌握了桥梁线性控制原理及要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项目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下,线性质量控制良好,大桥顺利合龙。其参与的《岩溶区高墩大跨径弯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三等奖。
走进西藏,缺氧不缺精气神
2015年7月,他走进自己参建的第一个西藏项目——增日B1标。在4700米的高原上,高寒缺氧,言语不通,人员紧缺,时间紧、任务重,作业工人普遍水平不高,质量控制困难,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接踵而来。作为技术部长兼质检部长,他责任重大,不容退缩。为了尽快克服各种困难,他努力克服与藏族工人沟通障碍,坚持每天提早赶到施工现场,指导工人如何勾缝,并为他示范座浆法施工工艺,推动浆砌作业质量显著提高。
他主动促成现场与试验、测量等部门联动,带头编制资料,思虑每一道关键,把握每一个细节,在质监局多次检查中,项目内业资料全部要求,为企业赢得了良好口碑。因内业资料完善且及时,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间,为项目在全线第一个完成交工验收打下基础。
2018年4月担任那羊二标二分部总工程师后,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成熟,自身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项目平均海拔4600米,地高天寒、冻融缺氧,环境十分恶劣,施工的首要难题就是季节性冻土病害。对此,他寒冬腊月组织技术人员对相邻段内原国道109线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找出病害诱发的因素,并通过对路基填土高度、地下水及冻深等外界因素进行专项分析研究,与试验人员对路基本身填料的冻胀性进行检测分析,提出路基填料的指标要求。他与研发人员提出了一种“两布一膜”去处治路基冻胀病害的新技术,并申请了发明型专利,并且通过设计变更将这一专利应用在工程实体,提升了工程质量。在《高原季节性冻土地区低填浅挖路基病害防止处理措施研究》课题研究中,他与研发人员提出的一种“两布一膜”去处治路基冻胀病害技术,成功申请发明型专利,并通过设计变更将这一专利应用在工程实体,提升了工程质量。
2018年6月,项目施工进入清表阶段,如何有效保护草甸并运用到后期绿化工程成为项目迫在眉睫的难题。对此,他立即组织《西藏高海拔严寒地区草皮移植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从草皮的切割、存放、养护及回铺等方面深入现场研究,同时借助高校科研技术,从草皮植物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角度深层次的研究草皮成活的内在决定条件,实现草皮切割与保护快速、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受到了业主的肯定和奖励。
在下穿青藏铁路桥路基顺利施工时,因路基下方有铁路桥承台,青藏铁路公司不同意直接采用路基填筑形式通过,施工无法进行。对此,他组织立项了《采用桩板路基下穿既有铁路桥沉降、位移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确定采用复合桩板路基形式避开铁路承台,多次调整桩基设置形式、长度等,确保了后期施工可行性、便宜性。考虑到紧邻铁路施工,需要限制各种施工工艺和大型机械设备,方案确定前先后调查现场地质情况,确保了项目路基、路面等正常进展。
期间,他组织立项课题6项,其中已获授权的路建级A类课题2项,B类课题4项(已验收通过2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申请专利申报7项,其中发明型、实用新型各1项。帮助项目部荣获中国交建“技术管理示范项目”称号,个人获评中国交建“优秀项目总工程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杜晓宇用青春和坚韧浇灌梦想,用汗水和智慧收获成长,用最美的笔墨写下了中交路建人最真实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