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宝剑锋从磨砺出——记贵州省劳动模范张会昌
  • 发布时间:2020-05-19
  • 来源:华南公司
  • 作者:宋鑫

  南粤大地,生机盎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中山,正在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推动建设。石岐总部经济区是整个建设的有力抓手,而中山市政一标项目就是这个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张会昌同志领衔项目经理,带领中交路建华南公司项目团队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立夏后,建设工地骄阳如火,张会昌几乎每天都要来到工地,会同有关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协调处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这样的工作方式,他已经坚持了将近30年。

  1991年,张会昌大学毕业后,分派到原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台儿庄大桥经理部,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路”。学习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他从一名普通的实习生开始,先后担任了技术员、质检员、副经理、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等。

  夯实技术,争当路桥事业的带头人

  张会昌同志既是高级工程师,也是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他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践行着自己的初心,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在梦想的道路上,他攻克了多个建桥史上的技术难关,而三座斜拉大桥可谓他生命中的最为精彩的华章,三座大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这些工程定格为他记忆中的经典。

  2006至2009年期间,张会昌在重庆奉云路B5合同段梅溪河特大桥担任总工程师,梅溪河特大桥是奉云高速公路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项目先后克服重庆地区高温干旱特大自然灾害、风雪霜冻天气和三峡库区提前蓄水造成工区二次搬迁等困难,攻克了国内桥梁建筑史上罕见的桩基嵌岩深达30米的施工技术难关,主塔施工速度每天达1米,创造了国内同类桥型施工最快记录,桥梁线性控制和混凝土外观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建设期间,张会昌主持编制了《梅溪河特大桥牵索挂篮高空拼装技术》《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梅溪河大桥主梁高性能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其中《梅溪河特大桥牵索挂篮高空拼装技术》荣获2008年“国家公路工程级工法”,为国内同类条件下的挂篮拼装技术提供了经验。张会昌也因此荣获了“中国交建优质工程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张会昌被委以重任,担任中交路建华南公司道安高速公路TJ21标项目部项目经理。道安高速公路上的乌江特大桥是该项目的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其跨径组合为(54+71+360+71+54)m的双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乌江特大桥结构较新颖,施工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面对种种困难,张会昌同志率领项目团队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确保了整个工程于2015年底顺利通车。这是贵州省历史上第一座混合式叠合梁斜拉桥,跨径规模和技术难度居同类桥型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这也是贵州省首条绿色循环低碳高速公路。

  默默地坚持和付出最终沉淀为荣誉:张会昌担纲的项目部荣获中交路建“百日大干”劳动竞赛“优秀项目经理部”荣誉称号;并获得了2014年的贵州省劳动模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时间回到2017年12月28日,广东江门,张会昌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作为项目经理,他在这里整整奋战了791天。这座亚洲首创、全世界同类型跨度第二的斜拉桥广东滨江特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集“高、精、尖、新、险、难”于一体,给项目施工带来了重重挑战,是广中江高速的全线控制性工程,横跨西江,为独柱双塔中央索面半漂浮体系单箱五室斜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全长860米,主跨400米,塔高127米,桥梁全宽40.8米。在大桥建设中,张会昌带领项目团队,先后运用了“超重钢筋笼起吊法”“预制梁锚下有效预应力合格率提升法”等新工艺和新工法,攻克了“多变地层大直径110米超长桩”“天圆地方多变截面独柱异形塔”、超宽单箱多室中央索面斜拉桥主梁等施工技术难题,获得1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部级“QC成果”、2项国家公路工程级工法。这是张会昌梦想成真的现实注解,也是他书写给南粤大地的优秀作品。

  这三座斜拉式特大桥仅仅是张会昌“筑梦”路上的一个缩影。近30年来,他还先后获得“叠合梁节段的边主梁”等7个专利,“超宽单箱多室中央索面斜拉桥主梁施工工法”等3个国家级工法,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2项,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创新育人,甘当路桥事业的铺路石

  张会昌坦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他作为基层领导者,坚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将“用情”和“用心”贯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做到严格管理自己、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思想上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张会昌同志从实习生、技术员一步一步到项目总工再到项目经理,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准,不仅自身业务精通,责任心强,具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和决策能力。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三保”是他在项目管理上的总体要求:即“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和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他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明确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

  首先,他结合不同项目特点和需要,制定各项管理目标,编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制度管理上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使所有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和目标责任。由于所建大桥大部分工期紧、任务重,上级部门时刻紧盯能否按时通车,工期一直是压在张会昌同志肩头的一副重担,超前谋划,科学合理安排,紧紧抓住修建大桥这一关键线路控制点,注重点线面的合理布局,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并派遣生产副经理等各战线负责人现场蹲点,加强现场管控,优化资源配置,使施工工序有效衔接,充分提高工效指标,为年度生产计划以及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力争使每个项目都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是“带、压、问、查”四字人才培养方针,“带”即师带徒,除了给实习生及新入职的毕业生指定师傅、结成对子外,对进入新岗位业务技能生疏的员工,指定有经验的师傅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压”即压担子,在工作安排上,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锻炼机会;“问”即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情况,思想上引导,业务上指导;“查”即不定期检查师带徒执行情况,检查方案、图纸熟悉程度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年轻人快速成长,早日担当重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过半百的张会昌从初心开始,转战祖国大疆南北,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编织自己的梦想,用热血和汗水浇灌着他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