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西下,晚风渐浓,一天里最后的一线晚霞投射到古村落的河中,像是顽劣的孩童将彩虹撒进悠悠的河水里,扬起粼粼波光,时间在此刻仿佛静止,让我想起我最爱的故乡——那个在桂林阳朔之间,古色古香且古风犹存的朗梓村。
人们曾说,故乡是每个人的根,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或许不会塑造出一模一样的一群人,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据族谱记载,朗梓村始建于清顺治时期,始祖覃正尧是原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一名部下,在一次战败中落荒南逃,当路径朗梓一带时,或许是已经厌恶了无休无止的战争,又或许是渴望过上桃花源般的宁静生活,覃正尧最终在这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择地而据,并为这里取名朗梓。
当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惹得天下人的注目,当阳朔的别具风情引来万千游客的目光时,在距离桂林82公里,距阳朔仅22公里的朗梓村,虽然同样拥有郁郁青翠的山林,也有湖光泛泛的小河流水,更有古色古香的朗梓古屋群,但在这数百年间,朗梓村却仿佛明知道了始祖覃正尧向往宁静安逸的心意一般,一代又一代的朗梓村人从不张扬自我,也不艳羡他人,一心只希望在这平静的古村落里生产生活,在这山水环绕的美丽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护属于朗梓的岁月静好。
我爷爷的老家就在朗梓村的西南角,房子虽然不大,但一砖一瓦都有朗梓村的味道,哪怕只是一个简约的窗花,都仿佛带着在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里所析出的情怀。因为爷爷在爸爸半岁不到就去世了,所以爸爸对爷爷以及我对爷爷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奶奶的的回忆。小时候,奶奶时常抱着我和弟弟在屋子前的柚子树下,一次又一次地讲朗梓村覃氏家族的历史和爷爷年轻时为家辛劳奔波的故事。奶奶出生在1908年,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上了几年的私塾,在那个年代也算个有文化的大家闺秀。年轻时,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却极为上进的爷爷,加入了覃氏大家族。她躲过日本鬼子和土匪,经历了60年饥荒与贫困年代独自抚养七个子女的不易。在我的记忆中,将近百岁的奶奶耳聪目明,记忆力和思维仍然很清晰,老年的她更加热衷于给我们兄妹几个讲始祖覃正尧的故事,讲完后她总是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之所以放弃一切,选择在当时荒无人烟的朗梓村扎根,是因为相比于在名与利背后的战场厮杀、官场斗争,他更渴望得到宁静的生活,而朗梓村人世世代代就是像覃正尧这样淡泊名利,他觉得没什么比一家团圆、家人和睦更值得我们珍惜。这就是祖辈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期许。
在我的记忆中,家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更是维系家里每一个家庭成员最实在的一根纽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在家中得到最大的保护、获得最可靠的力量,以及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幸福。由于爷爷去世得早,全靠奶奶一人勤俭持家将七个子女抚养成人,然而在最困难的60年代,体弱多病的爸爸为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雪上加霜,大家都劝奶奶将爸爸遗弃,而奶奶看着当时还年幼的爸爸大哭一场以后,仿佛在一夜间变得坚强起来,向大家表明决心绝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这种坚强成为了今时今日这个大家庭如此紧密相连的家的内涵。奶奶虽是个女人,但是作为家里的大家长,不管是爸爸或是姑姑、伯伯们,对奶奶都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家里有什么大事,大家都总是习惯于在第一时间和奶奶商量,即使在我和其他弟弟妹妹面前,只要奶奶在,爸爸和伯伯们就好像还是奶奶眼中的小孩般,对奶奶依然有着一种崇拜和敬仰。或许正是这种情愫在我们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中萦绕不断,在岁月中更是一直发酵,哪怕大家已经不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甚至有些已经到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彼此之间仍然有一种共同的默契。每逢佳节,爸爸和姑姑、伯伯都会带着一家大小一起回朗梓村里,济济一堂与奶奶一起共聚天伦。觥筹交错、欢声笑语间,洋溢着一种流入心扉的家庭温暖,更让这一种蕴含着团结互助、和睦友爱的家庭观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还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接连下了几场暴雨让朗梓村仿佛笼罩着一层巨大的雨幕,似是将朗月和人间炊烟也一起隔绝。每年中秋回奶奶家吃一顿团圆饭,再陪奶奶一起谈天赏月,这几乎是我们家的一种惯例,且更是一种对团圆的期盼。因此,虽然冒着大雨,但爸爸也坚持和我们一起回家,甚至远在数百公里外的伯伯一家也顶着倾盆大雨,在晚饭前赶回家中。看着伯伯一家浑身湿漉漉地出现在门前,弟弟妹妹们笑成了一团,我也不仅捧腹大笑,但在大家的嬉笑间,我仿佛看见了奶奶慈祥的笑脸里隐约有着淡淡的泪光闪过,或许是一种宽慰、或许也是几分欣喜,或许更是点滴感动。她的心里可能也和我一样地感叹,家风有着这样的奇妙的力量,让我们打自内心最深处渴望能实现团圆,哪怕回家的路有着狂风暴雨的阻挠,但却始终期盼与大家团聚的一刻,并披荆斩棘也要回到象征着家的宁静和安逸的古村。
在离家外出求学和工作以后,回家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一年也难见上奶奶、爸爸、妈妈几面,但即使我已经逐渐长大,甚至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工作和生活,心中仍然像往昔孩童般,当遇到喜悦的事情时,迫不及待想要打一通电话回家和大家分享;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一心只想回家吃上一口家里的饭菜疏解胸中压抑。有一次,因为工作和生活上遭到了一些不如意,让我想要放弃一切回到家乡去。但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爸爸、妈妈一如既往的和蔼问候让我又想到奶奶从小和我讲的覃正尧的故事。经过了这些年的成长,对于奶奶告诉我的那些话,我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或许,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始祖是在逃避战败的结果,但在我看来,他也许只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家人的渴望与期盼,就是他所做的一切的初衷和根本。而我的家人用他们半生的心血来培养我,让我明白他们对我的寄望绝不是退缩和后退,而是勇往直前的勇敢和无畏。
朗梓的沉淀和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也许,正因为基于这一点,方才成就了朗梓今天的美好;而我们慈祥的奶奶也如朗梓一般,以其坚强、勤劳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感染每一个后辈,更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家庭。2010年9月,年逾百岁的奶奶安详地走了,但我们的大家庭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松散,反而在奶奶那份坚强、爱家的家风指引下,大家更珍惜相聚的时光,也比以前更团结互助。这几年里,不论是爸爸、伯伯或是姑姑,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努力、也更团结,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都能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哪怕是过得平凡,但也要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我想家风是一种教育,让我们能从小便在家人的身上学习到敬老爱亲、和睦友爱的家庭观;家风也是一种氛围,让我们能时刻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力量;家风更是一种传承,让我们能始终在薪火相传数百年的朗梓村文化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接过覃氏家族的火炬,继续伴随朗梓村平静而坚毅地走到更远。未来的路上,或许身后再也没有奶奶慈爱的目光陪伴,但坚强、团结、友爱的家风将如同流走在我身体每一寸的血液般,给予我努力前行的动力,创造与奶奶一般平凡却闪耀光芒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