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至2011年,和王崇旭劳模共事13年整,在这期间,耳熏目染,感受颇深,他的执着和拼搏精神,时刻被深深地感染着。
质量面前,是铁面判官
“筑路架桥造福人民,我们的目标是精品工程,不是为了应付,要为国家负责,为人民负责。”这是王总经常对年轻技术人员讲的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在和他一起共事的10多年中,最深的感受就是,他视工程质量为第一生命,任何违反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质量问题都难逃过他这一关,他坚持技术工艺、质量标准、关键工序、质量验收都是“一盯到底”,大家都说,王总比甲方还“甲方”,比监理还“监理”,是“铁面无私的质量判官”,好多甲方人员评价说:“他把诚实写在了脸上,把质量刻在了心里,让他搞工程,我们放心”。记得在2007年夏季时分,沪蓉西四渡河特大桥引桥防护栏施工时,工人们对防护栏模板没有仔细地调校,最终导致浇筑后的防护栏线型不一,外观不甚理想,而与相邻标段同样的防护栏成品比较,完全可以通过验收,但是对照质量验收标准,则有一定的差距,对此,王总直接否定:推到重来,我们要讲诚信,需要精品,不能粗制滥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们不能因为这么一点的瑕疵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是王总对待质量的态度。
王总常说:“人总是要有精神的,是应该干好事业的,不能庸庸碌碌,否则,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在和王总一路走来的13年时间中,先后经历了重庆忠县长江大桥、万州长江二桥、湖北沪蓉西四渡河特大桥3座悬索桥的全过程施工,让人颇受感染的是,“崇尚业绩、追求卓越”是王总对路桥事业追求的最好诠释。
1998年到2004年6年时间里修建的忠县长江大桥、万洲长江二桥被业内人士称为三峡库区“姊妹桥”,王总主持了两座大桥施工的全过程,两座桥竣工验收后,业主、监理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工程质量均达到优秀,在全国同类型桥梁施工方面,为桥梁建设树立了很高的质量典范,这两座桥先后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沪蓉西四渡河特大桥施工,可以说是国内悬索桥施工领域里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它的多项施工、技术指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修建这座难度非常之大的大桥,上级领导最后将目光盯在这位久经考验的桥梁专家身上。就这样,他带着平均年龄只有25岁、70多人的队伍驻进了崇山峻岭之中,经过2000多个日夜的艰辛鏖战,终于将这座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一高桥按照1:1的比例,完完整整地放在了地球上,一改过去“望山跑死马”的现状,在武陵之巅创造了奇迹,实现了对业主的承诺。作为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形象和样板工程,凡是途径此处的人们,总会驻足停留,欣赏观看,可以说四渡河特大桥完全成为沪蓉西高速公路的代名词。
因为创新而硕果累累。人们提起王总时,总要在名字前面冠以“建桥鬼才”、“桥王”、“桥圣”等称谓。
其实,王总经常登上科技创新的领奖台,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工地现场攻克难关的回报。在悬索桥施工技术领域,他的创新动力源源不断,有人开玩笑说,创新是他的拿手好戏,点子多,好像“过家家”似的。在2005年5月,原交通部科教司副司长赵晋和在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沪蓉西高速公路常务副指挥长徐健的陪同下,前往四渡河特大桥项目检查西部科研项目执行情况,徐副厅长风趣地对赵晋和副司长说:“王总所干的工程,都是很有新意、很宏伟、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评价是对王总注重创新、善于创新的极大肯定。实际上,对于王总而言,一次普通的感冒,输液管引发的灵感则解决了一个世界建桥史上的技术难题,这就是“火箭抛送先导索过深切峡谷施工技术”,也正是因为此项技术,不仅诞生了世界建桥史上的“第一箭”,创造了用火箭抛送先导索的世界先例,而且在各类民用建设中具有很大的推广性。仅在四渡河特大桥项目,在王总的主持和负责下,把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QC小组活动作为项目整体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以开拓创新的务实作风推进了四渡河特大桥建设,谱写了一部“天桥传奇”,经统计,创新成果32项,分别获得了国家、行业的奖励,项目交工时,业主、监理综合评分96.2分,获得了沪蓉西高速公路乃至湖北省重点工程交工最高分,为申报国家最高工程质量奖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忠县长江大桥施工,王总被业内人士赞誉为“建桥鬼才”,亦因为四渡河特大桥施工过程中的“奇思妙想”而诞生了世界建桥“第一箭”成功发射,“火箭抛送先导索过深切峡谷施工技术”由此确立,当代“桥圣”、“桥王”美誉又随之加冕。“火箭抛索”是王总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经典之笔。
王总把感情留在了大江南北,把心血倾注在了路桥建设上,把辉煌写在了史册,也把表率传给了年轻一代。
在工作上,王总有一股老黄牛的“倔劲”。论体质,他拖着一双致残的腿,体现出的却是铮铮铁汉的气概。然而在他骨子的深处,蕴含的是仁爱和慈心。在他的人生轨迹上,扶贫济困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地方。为希望工程捐款、1+1扶贫助学、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学生捐款捐物、困难职工捐助、资助家乡修路等等,是他最为慷慨的时候。每当王崇旭述说起这些往事时,总是感慨道:需要帮扶的人还有很多。
忠县长江大桥开工初期,项目急需购买150万元的大型设备,当时,一名厂家推销人员与王总洽谈购买事宜时,曾说,只要按市场浮动价格买他的设备,他就按可观的比例提成作为回扣,王总听了很生气,马上让他离开办公室,拒绝与他商谈,那人碰了钉子,只好作罢。尽管后来以最低价购买了该厂家设备,但留给那位推销人员很深的感慨:“你们王总太正直了,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忠县长江大桥竣工前夕的一天,当王总与一名记者交谈时,激动地说:“每当大桥建成,就像自己得了个胖儿子,感到欣慰欢快”。
四渡河特大桥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8年时间坚守武陵大山,带领一个团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原生态的森林相依,像哺育婴儿一样一点点地勾勒着、描绘着、呵护着大桥,把他的情和感都倾注在大桥建设上,用自己踏实的脚步撰写着生命征程的辉煌,用自己多维的思想创造了大桥建设史上一次次的奇迹,最终书写了一部“美丽的神话”。
熟悉王崇旭的人都知道,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路桥建设中。为此,欠下了家庭许多情和爱。“家事国事唯有国事,大家小家只有大家”,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修路建桥是一件苦差事,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一门职业,就要有一种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甘心吃苦、甘心受累。而家,在他眼里,似乎就是一个“驿站”。许多社会活动、学习、外出旅游观光、疗养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总是说:“工地吃紧,大家正在奋战,我怎么好意思有这份闲情呢?”,有人说,王总虽已跨入花甲之年,但朝气和精神俨然像一个年轻小伙子,一丝不苟,秉公务实。凌晨2、3点钟伏案工作,那是家常便饭。正是这种责任和态度,他用人格的力量影响着一个团队,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了团队中的每一位员工,并成为团队一种向前发展的动力。也许,这就是劳模——王总最大的乐趣和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