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交通建设报 || 把每一榀梁变成艺术精品
  • 发布时间:2023-10-08
  • 来源:交通建设报

把每一榀梁变成艺术精品

“这一榀榀箱梁不仅制作速度超出预期,外观更是赏心悦目,堪称‘艺术精品’。”在现场存梁区,看着排列整齐的灰白色预制箱梁,项目业主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核心区重点项目,广东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全长32.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中交路建承建标段主线全长4.36公里,主要包含新建37座桥梁、拆除既有匝道旧桥6座。

由于全线软基分布较深,除跨河流处采用连续刚构设计,其余上部构造均为预制箱梁结构,项目预制箱梁共计2925榀,梁长12米至41米,梁型种类繁多。

“由于匝道箱梁居多,匝道转弯半径迥异,每一榀预制箱梁长度、角度要求都十分精准,如果一榀梁长度、角度不对,最终可能无法安装,甚至会因此报废。”项目质量副经理李晓梅思考着从预制阶段控制精度。“从0到1”的难题,摆在了项目团队面前。项目负责人杨刚发动项目部技术骨干建言献策。有人主张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按桥梁的桥墩顺序逐片进行计算预制;也有人建议采用按梁长分类统计计算,但还要考虑台座和模板调整及梁高和角度问题,工作量依然不小。

“或许我们可以借助BIM大数据计算平台,帮我们解决这些困境。”眼看技术攻关陷入僵局,杨刚提出借助大数据计算平台解决预制梁制造精度控制问题。

首先建立一个类似于人的“大脑”的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采集视觉、听觉、触觉等数据,传回大脑综合处理,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以便后续的计算和分析。“大脑”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自动计算每片箱梁的台座和模板调整值,以满足精确的尺寸要求。

在制造过程中,通过“眼睛”实时监控梁的制造情况,并与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如果出现偏差,立即进行调整,确保梁的尺寸精准,不断改进大数据模型和计算算法,逐步提高制造精度和效率。收集制造过程中的反馈数据,用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项目团队由此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解决了复杂梁型参数计算难以及台座周转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制梁效率,确保了每片梁的尺寸精确的同时,提高了预制梁质量,也为后续桥面系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皮肤不能长时间暴晒,否则会被晒伤,箱梁也不例外。”杨刚说。精度的问题解决了,养护依旧是预制梁施工中的“拦路虎”。广东夏季施工现场紫外线极强,暴晒让箱梁质量得不到保证。

很快,这个问题就在项目智慧梁场“智慧大脑”的加持下得到解决。搭载智慧梁场管理系统,项目研发出一种预制梁环绕式智能喷淋养护设备。该设备主要包括自动行走系统、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和控制中心。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控制,根据实际环境温度来调节门架行走速率,有效地避免了集中喷洒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的弊端,解决传统保湿养护湿润不均匀问题,消除因养护不当导致出现养护水痕的不利影响,保证拆模后梁体前期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养生水可反复使用,减少项目投入成本,经济环保。

在细节处理上,李晓梅根据预制箱梁表面水分散发情况,适当增加喷淋养护频率,并注意检查每一榀梁保湿膜及土工布的覆盖情况,确保箱梁养护质量。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制梁团队有效克服了水分蒸发快、用水量大、局部养护覆盖不全、养护时间不足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