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爆破不扰民
“36个预裂孔装药,孔径42毫米,电子雷管分段起爆,严控监测点振速在每秒0.3厘米以下……”对讲机里传来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工程土建2标项目经理于洋沉稳的声音。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在山城重庆的心脏地带渝中区,这条地下游龙正悄然延伸。
这条游龙,正是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工程,全线共设8座车站。其中,中交路建实施的标段地处渝中半岛核心旅游区,站点紧邻朝天门码头、白象街、十八梯历史风貌区等旅游胜地,地上施工环境敏感,也被称为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有史以来环境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轨道线路。
由于施工场地狭小,盾构机这个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巨无霸”无法施展拳脚。施工前期,项目团队不得不对暗挖隧道进行多种机械设备组合开挖工艺试验。“当前采用的机械开挖方式工效低,制约了项目的正常推进,而且持续产生的噪音和粉尘也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项目总工程师杨晓东说道。
对此,项目团队展开了讨论。于洋沉思许久,提出:“无法用盾构机施工,爆破是最适合的方案了,但实施爆破必须考虑到对居民的影响,只能考虑在传统隧道爆破开挖的基础上,采用精细爆破施工技术。”于洋口中的精细爆破,是通过精准的爆破参数设计和精细的过程管控,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降低施工振动、粉尘以及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项目团队邀请了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专家团队指导,利用电子数码雷管微差控制特点,开展定量化工程爆破设计,对不同爆破点的爆破参数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调整,力求将振动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正式爆破开始前,技术团队还进行了多次小规模试验爆破。
尽管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为消除居民对爆破施工的担忧,项目团队主动到社区开展精细爆破相关知识的宣传,但仍有部分居民对爆破施工持反对意见。“分析的数据很漂亮,但真的就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吗?”居民张阿姨高声地说道。于洋笑着说道:“阿姨,要不明天邀请您和几位代表到现场观摩一次试验爆破看看情况?”
第二天,透明隔音棚里,于洋指着实时监测屏上跳动的数字说:“待会儿爆破振动速度每秒不会超过0.5厘米。”他话音未落,一声闷响从地底传来,又瞬间消逝,像是有人在深水潭中丢了颗石子。监测屏上的红线轻轻一颤,定格在每秒0.28厘米。“张阿姨,您看这杯茶。”项目技术员杜钟群指着桌上温热的玻璃杯。看着杯中泛起的微微涟漪,张阿姨这才意识到爆破已经结束,她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
解决了居民们的后顾之忧,项目团队开始了首次爆破,技术人员根据爆破点位对周边环境敏感区内重要建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既有线路进行振速监测点位动态布控,并对装药、联网、起爆等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三、二、一,起爆!”随着起爆指令下达,在爆破点周围,大片石块从掌子面按设定状态剥离散落。振速监测系统显示,5个监测点振速皆小于每秒0.2厘米,远低于国家《爆破安全规程》要求的爆破振速控制值,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至此,第一次精细爆破作业取得了圆满成功。
项目全线采用精细爆破的施工工点涉及到敏感构筑物约100余处。截至目前,每一次精细爆破都真正达到了“微振感、零炮损、零投诉”,实现了“文物级爆破”的目标,大幅提升了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