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听奶奶讲“家风”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21-07-09
  • 来源:华东公司纪委
  • 作者:师欣

夏日阳光明媚的午后,草地里发出虫鸣的“沙沙”声响,分不清是蝗虫还是蝈蝈,一起演奏着夏夜的交响曲;小山村里的天空望眼去一片蔚蓝,偶尔零星几朵白云悄悄点缀;家门前百余棵杨树围成了小树林,偶尔微风拂过,杨树枝便扭动起来,舞姿动人,这个时候,儿时的我总是在听奶奶讲故事。

奶奶已经80多岁了,两鬓早已斑白,眼梢也爬上了鱼尾纹。奶奶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像在诉说又像在倾听,高兴地时候总爱说上几句老家土话,别看年纪大了发音却很清楚。奶奶平时总爱穿姑姑给买的红色花边上衣、黑色的宽腿裤,其实奶奶有个大宝箱,里面放着总也穿不完的衣服和裤子,可是姑姑们仍是一回来就要买上几套。我总是说:“奶奶,您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个大美人,爷爷真有福气”,奶奶笑而不语,也许是正在回忆她们过去的青葱岁月吧,正如歌曲中唱到,“爷爷今年他才十八啊,奶奶的花轿就抬进了家”,从十八岁结婚到现在,60多年光阴彼此相爱相守,维系着美满的一家。

儿时的我,常常喜欢搬来一个木板凳,安静的蹲坐在奶奶身旁,双手托着脸颊,瞪大了眼睛望着奶奶,倾听着奶奶诉说他们过去的故事。爷爷奶奶是从辽宁省一路搬迁到内蒙古偏僻的小山村,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从一砖一瓦创造起属于他们的未来,如今早已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直到现在,爷爷奶奶艰苦奋斗、勤劳质朴、友善待人的家风一直影响着几代人。

艰苦奋斗、勤劳起家

北方的村庄,家家多会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的四周堆砌着一米高的围墙,中间是房屋,或砖瓦或石砌;房前屋后都会一个或多个园子,春夏用来种蔬菜和甜杆(学名“糖高粱米”),冬天用来堆放丰收的谷物。老家里的庭院是我儿时的“童话乐园”,也是每次放长假回家听奶奶讲“家风”的课堂。

奶奶说:“跟你爷爷刚来到这个地方,还没一户人家呢,这里还是成片的荒坡(荒土地),满眼都是野草丛,好在有一条山泉,就咱家门前的这条。那天你爷爷下了马车,告诉我说:就这儿了,咱们的新家”。那是1972年春天,爷爷奶奶卖了粮食,带上了全部的家当,领着3个年幼的孩子,第一次离开了“故乡”。

接下来几个月里,每天天刚破晓,爷爷奶奶就起身开始干活,有时候要走上几个小时甚至半天,去10里20里以外的村庄借工具,建房子、围院子、耕菜园,不分昼夜、乐此不疲的开工了,就这样家里的院落一间接一间的围绕着小溪水建了起来,短短1年内更是吸引了3个他乡村民搬了过来。奶奶说:“你爷爷那时候年轻,能吃苦,做事特有犟劲(认真),有的时候一件事做不完,就不吃饭不睡觉,那一干就是一天,重活累活总不让我插手。有一次修仓子(粮房),日头落了,还差一面墙没补完,可你爷爷那犟劲一上来谁都管不住,硬是一砖一瓦的给补完了,我总劝你爷爷说:歇歇明天再干吧,他就是不听,总是说‘明天还有明天的活儿’。好在你的几个姑姑和大爷也勤快,跟你爷爷一起,你抬土、他递石头,几个人一直忙活到深夜才灰头土脸的在煤油灯下吃了一顿‘晚饭’。

似乎从那时起,爷爷不怕吃苦、勤劳的那股劲儿,深深影响了他的几个孩子,家里在最艰难的时候却意外收获了几个模范的“小劳动力”,这让村里人甚是羡慕和敬佩。

辛勤耕耘、收获满满

内蒙古地广人稀,牧草丰盛,70、80年代时很多地方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爷爷、奶奶是地道的汉族人,从来没养过牛羊,却在搬过来的第二年,毅然决然的买了2头奶牛和二十几头绵羊,原本辛苦的一家,又添新担。从此,每天晨光熹微时爷爷就带着大爷(大伯)去山坡割草,满载着一马车青草回来时,已是“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现在想想爷爷的手宽大有力,大概也就是年轻的时候锻炼出来的吧。说来也奇怪,那时候家里活特别多,却从来不会担心没人做。

奶奶讲,一家人的勤奋,很快就传遍了邻里八乡,周边村子的年轻人总喜欢来我家里串门,和爷爷“切磋”种田的手艺,和奶奶交流编织的技艺,甚是热闹。短短几年时间,小村落就搬来了十几户人家,不但有了霸气的村名“常胜”(意为顺顺利利,有常胜的好运气),还成立了村小组,邻里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爷爷总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爷爷的话朴素却道理深刻,让儿女们受益终身,爷爷培养的第一个中共党员——大爷(大伯)成了联合村最年轻的村书记,他任职期间完善了原有农耕地政策,使更多人分到了田地;他修建了全镇里第一个集体砖窑场,解决了几十年来长期用砖外购的难题,同时大大降低了购买方砖的价格,这让包括我们家在内的更多的村民从石头房、土房,住进了砖瓦房;老姑(四姑姑)更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邻里八村的小伙子整天往我家里跑,真是把爷爷奶奶“愁坏”了。

听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问奶奶“那我爸呢?”奶奶说“咱家你爸最小,那时候也就5、6岁,比你小时候还皮(淘气),总是整天在外面乱跑,埋拉巴汰(特别脏),头发上不是草就是鸟毛,气得你爷爷总用鸡毛掸子打他屁股,就怕他长大以后不争气!”说话时,奶奶眼角微眯着,抖了几下脚,声音温柔,语气里并没有责备,听得出奶奶对我爸这个小儿子的疼爱,也或许是现在的爸爸并没有让家人失望。

助人为乐,友善待人

爷爷排行老五,很多人都尊称他为“五爷”,虽然现在爷爷已经过世了,但每次家乡的人聊起过去的事情,总会不由自主的说:五爷,真是大好人。

爷爷手很巧,闲暇时总会割些柳枝回来做编筐。记得小时候家里就有好多个柳条做的编筐,从大到小各式各样,爸妈总是用它来装各种作物或者料草,而足球大小的编筐则常常被我用来装几个鸡蛋去换冰棍儿吃,或者带上一篮子玻璃球、捕鸟夹出去疯,编筐也成了我儿时的第一个“挎包”,走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现在想来我儿时就已走在了时尚的前列。请叫我“编筐哥”。

爷爷做的编筐早已扬名在外,很多邻近的村民慕名而来,爷爷都会欣然的编筐送给大家,从不收钱和赠物,有时候为了一个大筐,要割几十根柳枝,兴起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一坐就是一整天,乐此不疲。小时候我认为爷爷无所不能,简直就是我童年的哆啦A梦,就连伙伴们的冰爬犁、秋千、捕鸟夹、弹弓····大多都出自爷爷手。

大爷(大伯)下任后,爸爸被推选为新的村书记,爷爷的言传身教,爸爸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爸爸任职的10余年间,走遍了6个自然屯的300多户人家,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为贫困家庭申请低保,让暂无住所的村民免费住村政府的宿舍,在村里为小学生建新的教室,申请帮助无土地、缺土地农民开垦耕作土地,甚至爸爸每年都会在过年期间自掏腰买些米、面等生活用品给送给低保户家庭,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可爸爸却从不愿提起。

薪火相传、家风永续

爷爷奶奶的辛勤耕耘,成为了家乡人赞不绝口话题,但更为骄傲的是他们在艰苦奋斗的年代里培养出了3名中共党员和2名大学生。遵循着爸爸的足迹,我于2011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秉承勤劳、踏实、务实的作风,兢兢业业,正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

从爷爷奶奶这一辈儿算下来,我们这个大家厅早已四世同堂了,就连我的大侄女也准备结婚生子了,看来五世同堂的人生乐事也即将欣喜而至。去年回老家和侄女一起吃饭,聊到她现在的工作情况,侄女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旗”里(相当于“乡”),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办起了舞蹈班,成为了一名舞蹈老师,她的手机了存储了好多她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照片,她笑着告诉我:“小叔你看,这都是我的学生”,吃饭间侄女还向我展示了她带给家人的礼物,有她奶奶喜欢的老布鞋、妈妈念叨过的红丝巾、爸爸爱穿的黑夹克……,眉宇间满是欣喜和幸福,我们聊了很久,却记不得开怀大笑了多少次。

家风,它像是一本无字书,但每每深思、细读,总让人在静怡中接受熏陶和洗礼。从儿时记忆到参加工作,从童真孩童到身为人父,一直以来,艰苦奋斗、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家风始终影响着我,激励我向前。每当午后,望见阳光照在笔尖,影子拉得老长,静静地呼吸着煮沸的空气,我环抱双手顶着下巴,静坐在办公桌前,似乎总会听到虫鸣的“沙沙”声响,窗外天空依旧蔚蓝,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奶奶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