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随和,做事严谨。”“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为人师表,教会了我不少东西”。。。这些都是同事们对浙江舟岱大桥3标经理助理刘声国的评价。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坚守在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管理的第一线,用专业和坚守谱写桥梁建设者的动人篇章。
刚参加工作时,刘声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吊装工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他一直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先后考取了“轮机长”和“大副”的职称,从柴油发动机维修到拖轮的驾驶他样样精通,这也为他日后在工作中应急处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到2001年,他的足迹从广东顺德容奇大桥一直走到了浙江杭州钱塘江四桥,参与了多所桥梁建设,但刘声国却一次家都没有回过。“想家是肯定的,但我们都是水上施工,专业人员少,我不能走。”就这样,刘声国一直奋战在桥梁建设的最前线。2003年,钱塘江四桥还未竣工,他又接到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上海东海大桥。公司没有合适的人选,刘声国临危受命前往项目部,担任生产部部长,负责安排施工的人员,机械设备和水上设备。缺少专业设备、没有外海大桥建设经验、无迹可寻的风浪都给项目增加了难度。刚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难题。当时天刮起大风,起重船走锚,浮吊把平台钢管桩碰断了,平台上住了六七十工人,十分危险。虽然天气预报不建议出航,但考虑到平台工人的安全,刘声国领着6个人坐上鲁工拖10、带着抛锚艇一起赶到K12现场,经过4个多小时把起重浮吊重新抛锚移位,施工平台也成功脱险。
东海大桥给刘声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止这一回。2004年7月,一场十级大风打断了原本的施工进度。按制度规定,拖轮必须将拌合船与起重船拖返锚地避风,刘声国主动请缨,在狂风中指挥船队前行,但在距离长兴岛与横沙岛30海里处时,GPS突然失灵,全部船只与陆地失去了联系,漆黑的夜里只有这几艘船舶的一点光亮,船员们一片惊慌。这时,刘声国丰富的船舶经验派上了用场。在具体位置、航速、航向信息都不明确的情况下,他先抚平船员们焦躁不安的情绪,随后一条条指令有条不紊地分发下去“不要慌,先不断重启GPS导航系统”“你们继续尝试和地面调度中心联系”“争取找出陆地目标位置,确定方位”。。。就这样在他有条不紊地指挥下,船队花了一天一夜安全回到了港口,化险为夷。
2017年11月入职舟岱大桥3标以来,刘声国负责现场施工船舶管理,面对职业生涯最恶劣的施工环境,他每天工作近18个小时,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挑战总是不期而遇,首个千吨级防撞钢套箱的安装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又是一个大风季节的晚上,起初抛下的四个两吨重的小锚走锚,装钢套箱的浮箱离规定位置偏移了160多米,如果再撞上浮吊,后果不堪设想。刘声国镇定指挥,临危不乱,想到用尼龙绳、钢丝绳这两种绳索将装套箱的浮箱捆绑固定好,再由拖轮拉回原位,从夜里11点一直忙到早晨7点,保证了项目进度,在第二天顺利完成吊装。
刘声国就这样一次次解决着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榜样”的力量。38年来,他参与建设完成了桥梁14座,创造了38年零事故的安全生产记录。当被问及获得过什么荣誉时,他却总是笑着摆摆手说“都是些小事,没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13870多个日夜的勤勉付出,“无冕劳模”既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无声的褒奖。“精益求精、学以致用”是刘声国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他的身上也有着华东路桥人精神的缩影——敢于吃苦、敢于担当、敢于奉献、敢于争先。
快到花甲之年的刘声国还将继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在桥梁建设一线,延续着自己职业生涯零事故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