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任何顶尖乐手都无法演奏出的“东海乐章”;那是任何写意画师都无法描绘出的“东海巨作”;那是任何赞美之言都无法诠释的“东海精神”。
东海大桥——凌波飞越于苍茫烟波间,似长虹卧波、似蛟龙出水,承载国家战略的世纪重任,架构服务全国的崭新通道。作为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大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在我国建桥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这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建设者,我们的前辈——“路桥建设者”,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战胜了外海作业的重重困难,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大胆尝试,完成了一项项挑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大型跨海桥梁建设的成功之路,为我国今后建设特大型跨海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中交路建在东海“出工程、出精神、出成果”,一战成名。
今天,当再次掀开关于东海大桥那段尘封的记忆,重温东海大桥建设初心时,清晰可见路桥建设者饱经沧桑的脸,那是历经艰辛和岁月雕刻后留下的时代印记;清晰可见路桥建设者风华正茂的身影,那是历经东海洗礼的无悔青春。
在那段见证着中国跨海桥梁里程碑的绚烂岁月中,有着诸多难忘瞬间,不论时光如何更迭,那段东海岁月终将成为每位参与者漫漫人生路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海大桥地处杭州湾与东海交界处的敞开海域,受到台风、涌浪、寒流和迷雾影响,许多在陆地施工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攻关难题。仅2004年,影响施工海域的台风达11次,阵风7级以下的有效工作日仅有240天,如何科学合理地调度海上船舶成为按计划完成各个施工节点的重中之重。
2004年7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打破了施工现场的平静,按照海事部门的避台要求,拖轮必须将拌合船与起重船拖返锚地,此时担任项目船舶调度的刘声国毅然决然担起了这份重任,20年船舶管理从业经验与责任告诉他,务必要在台风正面袭击前完成任务。面对雷雨交加、狂风大浪,他带领船队向既定地点艰难前行着,当航行至距离长尖岛与横沙岛30海里处时,GPS突然失去了作用,全部船只与陆地失去了联系。冷静再冷静!面对突发状况,他只能凭借经验带领船舶在海上航行。为了安抚船员,他通过对讲机不断向大家鼓气:“大家保持冷静,我们一定会活下去的”
历经20个小时的惊心动魄,最终刘声国将所有船只安全带至锚地……至今,他依然战斗在桥梁建设的最前沿,继续传递着“东海大桥精神”。
东海大桥建设期间,路桥建设者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施工资源,还有紧张的工期带来的压力。不到3年的时间要完成大桥的施工任务,放在现在都困难重重。
时间回溯到2005年春节,大桥施工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虽然是新春佳节,但海上施工现场依然如火如荼:近百名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在桥面实施湿接缝浇筑,浇筑工作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2点,凛冽寒风中,他们的手冻裂了,他们的脸吹皱了,但在他们心中,信念却一直坚定着:为了2005年东海大桥顺利通车。
这是许多路桥建设者在东海的第三个春节,施工平台上,他们哼唱着家乡的歌曲、品尝着家乡的美食,分享着家乡风俗文化。遥望着远方家乡,虽然思念着牵挂他们的长辈亲人,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讲条件、下平台,选择义无反顾坚守工地,以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参与到伟大祖国的交通建设。
他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默默奋战、无怨无悔;他们是属于鏖战东海的英雄,不知疲倦、永立潮头,这就是“东海大桥精神”——坚定、刚毅、自信。
东海大桥建成后,中交路建相继又建设了诸多享誉中外的特大型品牌桥梁,并且在“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等品牌桥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新时代的路建“后浪”将继续传承“东海大桥精神”,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为中交路建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