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持续创新路上的攀登者——记“最美中交路建人”侯兆隆
  • 发布时间:2020-05-01

  候.jpg

       持续创新是应对危机的一种体现,是主动的不安于现状,别人眼里的优秀,仅仅是一种时间节点上的优势,而真正能够成就自己的,永远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进阶优势。正是在“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信条驱动下,他在公司技术管理岗位上,能够始终坚持技术本位,孜孜不倦地做一名持续创新路上的攀登者,不懈地向更高处抵达。他,就是第二届“最美中交路建人”获得者——侯兆隆。

  12年奋战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断超越,逐渐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管理人员,侯兆隆的形象是近千名华北公司员工的一个缩影。作为公司科学技术部经理,他善于创新创造,勇于“担纲领衔”,是公司技术管理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先后荣获3项发明专利,2项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项中交路建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交集团技术发明奖,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激荡着自己的热忱。

  夯实基础,是支撑创优目标实现的铺路石

  技术管理基础是需要用时间精雕细琢的,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中,侯兆隆总是一丝不苟,不遗巨细,从严格执行上级审批流程,指导项目编制重难点分部分项施工专项方案,到过程监督现场方案执行,他都会集中时间,带头对项目现浇支架、钢栈桥、模板等结构受力进行复核验算,对方案现场操作性方面予以优化完善,许多重大施工方案都是毕其功于一役。在指导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完成科研成果的同时,他积极给项目技术人员做减法,提高专利申报意识,坚持将其与已立项科研课题密切结合,做到“一举数得”的效果,负责并顺利完成多项科研课题验收成果鉴定及成果评价工作。

  在很多人看来,没那么多时间专注于完成这些基础工作。侯兆隆却说:“时间是有限的,对有限时间的利用是无限的。”出差在项目,他充分利用晚上的黄金学习时间,以项目实际计算案例开展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培训,全面提升项目技术人员的计算水平。

  按图索骥,现场始终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在侯兆隆眼里,科学技术部是技术服务部门,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前移至项目才能激发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此,他坚持关口前移,在项目进场前期的技术策划阶段,就深入现场帮助项目厘清技术管理思路并进行动态,解决项目遇到或可预见的实际技术问题。

  他坚持深入现场进行全覆盖式技术巡查,梳理技术管理资料,特别是涉及危险性较大及超过一般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方案,在公司总工程师田连民的指导下,带领部门全员在方案编制、专家评审、技术交底、方案落实等重点环节进行节点管控,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有序进行。

  大连河口湾斜拉桥项目中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项目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创新,通过方案比选,最终运用火车运行原理,采用滑移法进行钢箱梁安装,通过滑移小车与轨道将梁段运送至安装位置,克服了地铁范围内不能采用常规大型起吊设备直接吊装的难题。随后,他又按图索骥,将钢箱梁的分块原则、滑移支架的结构形式以及解决地铁范围内地基承载力限制问题的筏板基础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逐一破解。

  资源整合,团队创新是聚合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侯兆隆如是说。他深谙“成就源于团队、团队成就自我”的辩证关系,采用内部技术专家“每人一课”的形式有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带动各级技术人员树立全员创新思维。他始终保持对一切既有技术成果的重新审视,组织团队在成果推广中反复研磨,推陈出新,仅《多孔径可变整体涵模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1项科研项目,就获得6个奖项,并形成了1套申报奖项的工作方法。

  为提升产学研质量,他组织以专家座谈的方式,积极搭建科技信息平台,先后与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系统性的合作关系,组织参与多层级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研发工作,稳步提升了公司整体科研水平。丹锡项目的西拉沐伦特大桥工程,是中交路建斜拉桥工程专家(工匠人才)科研创新工作室的主战场,侯兆隆不断整合工作室成员的自身优势和资源力量,与项目总工张铮、技术骨干等人一道,陆续立项并开展了《巨厚风积沙、卵砾石层大直径长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4项科研课题工作,一支技术创新团队正在悄然壮大。

  荣誉只代表了过去,攀登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凭着对心系“大家”的责任担当,对待持续创新的执着精神,侯兆隆在用实际行动不断诠释着最美的初心誓言,在推动重大、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中贡献着自己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