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出差小聚,朋友则会问起忙完去哪,自然而然的就答道回家,许多时候朋友都会以为我要回老家,就顺便又问起老家在哪。其实自己所答回家是项目部驻地,不过朋友以为而已,不多解释,唯心知。
工程做久了,无论是身居闹市,还是偶在深山,已然把自己心中的家,同身边的同事联系在了一起,这份认可既有时光的磨砺,也有归属的坦然。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家风、家训的采访,每个人对于家的概念都大同小异,这一切均来源于家的温暖、关爱、传承。因为从事路桥建设行业的性质,迁徙以工期结束为周期,家的概念逐渐成了一种诗和远方的朦胧,而自己心中更认可的家,则是有着共同目标、共同话题、共同乐趣的项目大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记得上班第一天就被同事批评吃饭速度太慢,问他原因时这样解释: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效率永远排第一!当时觉得不过是吃饭慢了点而已,何故跟效率画上对等关系,直到有一次自己值班,因为吃饭速度慢了些,耽误了本该按时进行的工序,而导致二十多人在等我排除故障。这次经历,把自己的“催工不催食”理念彻底摧毁,这是自己第一次感受规章制度之外的“家训”。自此后,各项工作效率一直被自己化为行动融入实际,生怕再有影响到别人的事前发生。这次遭遇,使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自身工作范畴涉及到其他部门和事,必须最高效率保质保量完成,需要联动处置的问题大于任何个人问题。其实,类似遭遇并非个案,有别人教授于我的,更多是自己碰钉子逐渐累积的。再到后来,习惯把自己的遭遇教给新人,使一些类似于“家训”的企业制度之外的精髓得以延续。
从业近20载,从最初称呼别人的兄长、姐嫂,到渐渐有人称呼自己兄长。时间、阅历,不知不觉把自己打磨成了看似一切可控的模样。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每一份子逐渐交集,又因为工程结束而天各一方,偶尔一个电话,熟悉的声音响起时会有比老家亲人还亲近的各种问候、指引、叮嘱,累积的交往已经打破了家的定义,因为在这里,家人的含义以经历在逐年增长。于是乎,这些看似普通的电话,也成了说教的途径,年长的、睿智的、丰富的一些“家训”通过电波传递。这些可以归结为“亲人”的志同道合者,用他们沿袭已久的经验总结,在每逢心有痼疾时,似一味中药,抽丝剥茧般去除病痛,使你身心健康的去应对一个个挑战,关切有之、辅佐有之、升华有之……
和一位熟悉已久的领导聊天,偶然聊起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漂洋过海来看你》,不曾想他对青春剧《漂洋过海来看你》竟也甚是熟略,谈及男主人翁敬业精神时赞赏有加,问及他对同办公室那几位看似人浮于事的同事持何种看法时,他略作停顿后道:一个优秀的团队,不见得必须每个人都是精英,但必须每个人定位准确,各司其职,若遇重任,可迅速凝聚迎接挑战才是王道。
团队既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还需有壁立千仞的干练之才,这或许是这位老领导想教授给我的另一份“家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无论多么重要、抑或看似轻松,其实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才是团队精神的核心。
记得自己在某次班前讲话会上问起一名工人师傅,来工地做事的目的和今后愿望时,他的回答是:除了打工挣钱,更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干好自己的事,才能不失业;只有干好自己的事,单位才会一直的好下去,自己就更不会失业。问起谁给他说过这样的道理,他腼腆的看了看工班长,工班长则爽朗地说他们每天的班前讲话都在强调这个理念。如果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承和延续,那么这堂班前讲话会,则是从另一种角度在诠释企业的“家训”,这份家训没有出现在制度规范中,而是在最可爱的一线作业人员中被认可、被传播。
中交行业有一份可见的印制资料,叫“师带徒”,除去技能方面的教授,之间所传承的“以企为家、以企为荣”理念也如家风一样在默默传承!这一点从日益兴盛的朋友圈中可见一斑,但凡集团公司有利好消息发布,随即可见各种朋友圈转载、点评、再转载。这一切所荣誉从本质上离不开基层参与者的功劳,因此他们更认同、更有归属感、更骄傲于企业的骄傲!
因为从业后一直仅在高速公路建设范畴内工作,第一次调入高铁项目施工后,工作技能顿时捉襟见肘。大量规范、制度学习之余,也会去相邻的中铁建设单位“远远”观摩取经,其间不乏用无人机航拍被驱逐的尴尬经历。经常被提及的“路外单位”称呼,说明这个行业的排外性,而中交人涉足高铁建设要从“外”转“内”的华丽变身,足见任重道远!但是,既然我们来了,就会拿出最精彩的步伐,走出中交的自信和光辉!
决心有之,蓝图有之,最迫切的则是苦练扎实的基本功,但仍然难免各种忙中有错。记得某次会议,领导着急之余拍着桌子督促大家“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强调体虚多补,还要求补所需、强所有、固所长、有的放矢,方能有所成;勤能补拙,却也需方向明确,把别人一年的时间当成一天来用,猛药急补还需消化到位。看着大家疲惫模样,领导则祭出“冲得上、扛得住、叫得响”这一响当当地“家训”!确实,我们是不屈不饶的中交人,我们有先辈各种经验所得的“家训”屹立在那里,深山巨海之中,中交人何曾畏惧!如今仅跨行高铁建筑行业而已,跨过去便是通天大道,跨过去便是中交人开疆拓土的另一份傲人业绩!除了擅长于攻坚克难,后起之秀的中交人必然在高铁建设行业摘得更多的桂冠和荣誉!
家训在,行千里当言行守之。
企有本,夫当披荆斩棘而为之。
中交人其实都很爱家,而中交人更深爱着自己的企业,因此,很多深爱着这份事业的人,把毕生的家也安在了这里。因为深爱,他们把这里当成养育子女的摇篮,因此那些咿呀学语的孩子,最熟知的往往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各种机械设备名词;因为深爱,他们在这里参加集体婚礼,在这里生儿育女,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种植在了这里,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因为深爱,因为经风历雨,由一代又一代中交人塑造的家风、家训,既兼着磅礴大气,又兼着果敢进取。
企业如家,众塑成风!正是这些非国法、非制度的精髓传承,使中交的大家庭不断繁荣昌盛,一批批青年才俊投身路桥建设工程,并在这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他们间仍一如既往的传播着一份独特的“家训、家风”,既没有固定总结的篇章,亦没有印制成册的必要,宛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另一种形式的海洋,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凝炼、被丰富、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