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习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应该就是不忘初心的真谛吧!六十年代,一句“好人好马上三线”把我的父亲从城里召唤到了西部山区支援国家建设,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蓦然回首、时光匆匆,转眼我也是参加工作三年的人了,往事如烟,冲走了平淡,留下的是都是那些在项目上美好的回忆。
那一天,我来到中交路建,来到华北公司,来到集通六标、大连项目、玉石八标项目……每一次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每一次新工作的适应,都为我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一路走来,伴随着一路成长、一路感动、一路感激。同事们的帮助与支持,领导们的指导与栽培,企业的培养与教育,点滴温暖着我,引领着我。
记忆犹新的是公司一位试验室主任老李,人称“混凝土老中医”。工作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混凝土试验方面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有人说:“李主任听罐车里混凝土搅拌的声音就知道这车混凝土的砂石料配比,标号,坍落度。就是这样一位“能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记得有一次我值班打灰,那是凌晨1点钟,现场正在浇筑现浇梁,拌合站发来的一车混凝土的和易性波动很大,现场的技术人员有些束手无策,打电话通知了李主任,他二话没说,最快的速度赶到拌合站。当时的风非常大,老李裹着大衣,举着手电爬上罐车,观察混凝土,然后跑到料仓,认真检查当时每个料仓原材的情况,调整了配合比,然后又跟着罐车来到现场,和现场技术员一起检查了后续发来的每一车混凝土,一直到现浇梁浇筑完成,当时已经凌晨4点了。冷风恣意地吹向他那坳黑青紫的脸庞,但他似乎没有感觉,似乎忘记自己此时身处风口。是的,他哪还能顾得上这些!当下只想赶紧把工作顺利完成,回项目部好好睡上一觉,再说,这种情况也不止一次两次,他也习惯了。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守岗位,干好工作,是我们路建人永远的职业信条。
我第一个参建项目的预制厂是全省最大的标准化梁场,3条生产线,1339片预制梁。工期短,任务重,尤其到了2017年,平均每天的生产任务就是7片梁。大家白天黑夜轮流坚守岗位,从每一片梁钢筋绑扎,波纹管定位安放,混凝土浇筑到张拉,压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确保梁的工程质量。面对如此巨大繁琐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喊过苦、叫过累,没有一个人想过退缩。有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话我觉的一点都不对。有一次,由于外部因素,导致我们的梁场2天没有出梁,积压到第三天,当天的生产任务是13片梁,从早上6点开始,罐车就马不停蹄地往返于拌合站和梁场之间。第二天凌晨4点,当最后一斗混凝土浇筑完成,望着东方已经泛白的天际线,感觉梁场的日出是最美的嘉奖,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黎明互通立交,是集通高速的终点,连接集通高速与鹤大高速。黎明互通立交跨越通化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德路和团结路两条主干道路,桥梁类型为现浇箱梁和钢箱梁。由于平时两条主干路车流量很大,为确保施工安全在跨线施工时,需要对6个路口进行交通导改。由于参与交通导改的人员数量比较多,项目部各部门齐上阵,抽出人员参与到交通导改工作上,每次凌晨3点半,天还没亮大家就来到之前安排好的岗位上,经过共同努力,最终安全顺利的完成了所有的跨线施工工作。一次次的参与其中,让我明白每项工作都不是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区完成的,后面都饱含着大家的支持与协作,我们要融入集体、感谢集体、珍惜集体!
当心中有理想,激情总能打败困难,做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勇于开拓,珍惜青春,尽快成长。在这样美好的年纪里,我们有尝试错误和承受失败的勇气,也有从失败中学习、让自己成长的机会。昨天,前辈们是“五湖四海”来建设,今天,我们是“四海为家”去筑路。在滔滔的长河上我们架起一座座高桥,在绵绵的山脉里我们修建一条条隧道,我们将寂寞藏进大山深处,我们将梦想铺筑在九州大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脚下的路,我将希望与梦想、承诺与担当、责任与使命,打包进沉甸甸的行囊。以梦为马、不负韶光,为了当代筑梦中国这个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