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鲁班奖 || 中交路建鄱阳湖二桥跨越“东方百慕大”
  • 发布时间:2023-04-06
  • 来源:《交通建设报》655期
  • 作者:宋鑫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上,候鸟群飞,越过犹如千米长虹的鄱阳湖二桥,踏上北迁之旅。

中交路建华南公司承建的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鄱阳湖二桥,坐落在远近闻名的“东方百慕大”死亡水域。该桥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跨内陆湖泊最长的斜拉桥,全桥总长5589米,主跨为420米的双塔五跨双索面半漂浮体系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塔柱为宝瓶型结构,高137.91米。

“风停了,抓紧时间准备复工!”2018年6月2日18时30分,随着35号主塔上横梁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鄱阳湖二桥都昌侧主塔成功封顶,中交路建华南公司项目团队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态势打了一场“漂亮仗”。至此,鄱阳湖二桥在风浪中迎来“新颜”,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胜利。

其实,与风的战斗一直贯穿于鄱阳湖二桥建设的始终。

为何与风作战?原来,鄱阳湖北端江西都昌县水域的东岸有座老爷庙。老爷庙水域被当地人视为死亡之地,全年8级大风天数达到163天,7级以上大风天气属于家常便饭,两三天就会出现一次,甚至有两次阵风达到11级。“喜怒无常”的大风天气对施工现场影响极大,特别是对高空集中作业的主塔和墩身的施工安全防护带来了极大考验。

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中交路建华南公司项目团队加强与地方气象与海事部门的沟通,建立了“恶劣天气预警”机制,规避恶劣天气作业时间,通过科学组织,基本做到了“风来即停、风停复工”。

“在主梁施工中选用覆盖范围大、灵活度高的360度旋转吊机,可以减少转运时间;在防撞护栏底座施工中,我们发明了‘预埋件定位安装架’,保证钢护栏底座预埋件的定位精度和线型,提高安装速度。”项目负责人匡敏介绍道。

与风的战斗就像游击战一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风的袭击还能躲,但深水作业带来的挑战却是躲不掉的。”时任项目总工魏超说。

鄱阳湖二桥桥区水位受汛期影响极大,高低水位落差超过10米,给处于深水区的主塔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多未知风险。

“从星子县水文站发布的鄱阳湖水位数据来看,洪水要提前来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匡敏说,“这几天的首要任务是建防水沙坝,确保10号至18号墩位后续正常施工。”

面对来势汹涌、涨势迅猛的洪水,为保证工期进度,降低损失,项目团队开始了与水位赛跑的抢险施工,先后投入大型机械数10台,超过100名工人采取24小时轮班作业,重点围绕确保10号至18号墩位的正常施工展开抢险。

经过近4天的紧张奋战,一道坚固的防水沙坝呈现在施工现场,切实维护了引桥作业面安全,施工得以继续开展。

风声浪里,中交路建华南公司鄱阳湖二桥项目团队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挑战。“从项目一开始我就明白,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劈波斩浪、勇毅前行。”时任项目生产经理杨家煌说道。

在项目攻坚期间,技术人员对比优化设计方案,多次到现场踏勘,选择最为合理的桥梁结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成功掌握了“深水基础锁口钢管桩围堰施工技术”,解决了大桥主塔基础的施工难题。

“我们不仅要与大自然抗争,还要充分保护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项目党支部书记陈祖斌说道。“桥址施工的这片水域,是鳜鱼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多种候鸟的栖息繁殖地,对施工环保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项目部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超前策划,细化施工措施,严禁将基桩钻渣、施工废水、含油污水排入地表水体,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垃圾排放,从每个细节凸显环保意识。

2019年6月,鄱阳湖二桥举行通车仪式,标志着环鄱阳湖地区的又一重要交通控制性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鄱阳湖上建成的第二座大桥。2023年初,鄱阳湖二桥获评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